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书上人物的分析,大家应该都有写读后感的经历吧,读书就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快途径,以下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管理学书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管理学书读后感篇1
第一,书的结构。
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
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文化的影响问题。
中国的管理学学术方面一直没什么成果,一来是因为天生的劣势,二来,最重要的是,一缺态度,二没方法。缺乏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据说有一个中国某大学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书,乐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国呢,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书,人家出的书里有多少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吧。现在中国的社会整体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心态下,有写枪手,计算机的书最好看外国原版的,翻译的有的说的根本不是人话,不如不看。国内的书都是互相抄,抄点字,截个图就出书了,没有半点自己经验的总结。
大学里也是如此,实在不应该。论文互相抄袭,而教材竟也是这样。某大学的管理学教材,以为还不错,是自己学校编的出版的,翻开看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照这本《管理学》扒下来的,当然话是讲的更本土一点,但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怎么教书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点,但你能研究出什么就写多少,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才能慢慢的构建起来。
中国现在确实没有管理实践很好的企业,但毕竟都在慢慢探索改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管理理论。中国企业的实践在不断的印证这些经典理论,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关系了,人情了,这些在中国社会远比法和理更好使。没有法制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是几本书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可这种文化及其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学术领域就是没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习惯,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总是在读别人的书,学别人的经验,没有创新。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写不出这样的书来。很难看的一个答案,但事实就是如此,以上的话可能说的重了点,也夸张了点,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没有态度没有方法,你研究什么啊?扯远了,打住不说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引出管理职能理论)。
第二,管理要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有人说管理过程的核心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激励)。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什么是组织和怎样实现目标就是决策及战略管理等)。
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包括了最重点的理论。但定义这个事嘛,很有意思,因为,尤其是管理学,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定义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罗宾斯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上面说的第二点——别人,他强调组织,领导,激励的作用,强调协作,团队。这一部分是中国的企业最缺乏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团队意识,文化上还很喜欢窝里斗,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还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组织等等就不想抄写在这里了,没什么太大意思,因为这些概念都大同小异。
第三,特色概念。
罗宾斯写的这本书,一是对前人概念的总结,其次就是他自己对这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我觉得有创建值得拿出来说说。
管理学书读后感篇2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job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浅白的方式说明了“领导的真理”,而这是书本、教材上几乎不会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理论介绍,对领导的艺术是不会做正面阐述的;而领导能力在到达一定职位级别后,又是必须的。经常有例子,说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管理多人的职责、与下属、上级、平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因此,领导能力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经常由此想法,但拜读了本书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连一般人认为最难获得的“领导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学会的”,作者描绘出有魅力的气质与行为,并针对魅力行为设计培养方法与步骤。而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能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
管理学书读后感篇3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管理的基本了解到定义管理者的领地到计划这三大方面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管理,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的约束力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这是一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实例、多实践的管理型书籍,对我学习管理学有很大的帮助和能够让我更好的从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然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组织和管理和效率和效果之间又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在学习完本书后我有了大概的一个认识。学习管理学除了是我们专业的要求和将来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也是学了管理学之后我们的待人处事将会更有条理性。就像是一个侦探事件一般,要解决所有的事得出最后的结论,必须通过管理自己的大脑理清所有的程序,以及理清身边所出现的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另外,学好管理学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课程。
就像本书中所论断的原因有这些: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习管理的第二个原因是,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这样会有一个稍微明晰的学习认知。虽然书中摆出的原因就那么两个,但我认为知识都是灵活变通的,管理学的应用之处和学习它的原因必定是多的,只是这两个最为现实和明显罢了。
在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以后,我意识到所谓管理学也是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工程来描述的。譬如说是一个房屋的建设工程。总设计师既是管理者又是组织者。他组织起整个建设所需的物件和人员,决定整个工程的大体方向。自然这个决策可以是个人决策也可以是和主管工程建设具体部分的主管者一起决策。正如书中所说的决策分成较大方面的两种决策方式。一种是由公司的最高执行长官单独决策,这要做的优势地方则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但是个人拍板决定的计划肯定是会有不精细的地方,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另一种则是群体决策,这种决策方式自然能够使得整个的计划或是战略更精确,但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讨论,拖延的不只是时间,更是机遇。书中的论断也是这样说:群体决策是否比个人决策更有效,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效果。群体决策趋向于更精确。如果决策的效果是以速度来定义的话,那么个人决策更为优越。因此要做科学的理性的决策。
若要这建房工程进行的有条不紊有快速质高,除了决策不能有大失误外,组织活动和效率、效果都是极重要的方面。书中有提到的效率与效果的关系,我想也应当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组织可能是有效率却无结果的。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以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的。
在本书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在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除了这些因素还有的就是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公司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绩是有极大的挂钩性的,如果社会责任并不消极地影响经济绩效,也许整个社会责任观点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公共关系概念,它使得公司管理当局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显示出某种社会意识。就是说,社会责任行为或许不过是一种乔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毫无疑问,公司的某些社会行为主要是由利润动机驱动的。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获得了一个名称:起因相关营销,指实施直接由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而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罗宾斯管理学》中的内容很丰富,结构连接很是紧密,给了我不少的帮助。而最为公司最主要的是公司的经济效益,效益有和公司的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实际挂钩,所以这本书中除了让我更详细的知道了什么是管理,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提升公司整体文化素质及激励员工,公司的社会形象的提升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等。
管理学书读后感篇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班主任来说,读懂人心工作才会游刃有余。要读懂学生的内心,学习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后迟毓凯老师的著作《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本书紧紧围绕“学生管理”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教师的自身定位、心理学上相关影响策略和管理的情境等方面详尽叙述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真正把专家的理念和教师的实践联系起来了。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谁来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定位问题,教师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教师形象。第二个是如何管——学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有哪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方法。第三个是何时管——学生管理中的情景问题,即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管。
本书第一章——《学生管理的关键》,就让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
一、爱心价值几何?
“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如果把爱心定义为教育的关键,就太小瞧教育的复杂性,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简化甚至侮辱,而且还给许多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显而易见,“爱心”还有“耐心”、“细心”、“恒心”、“虚心”、“责任心”等等的“五心说”、“六心说”并不是学生管理的关键。
二、名师方法也失败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里提到的许多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让我们折服;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成为“受宠新贵”,李镇西、窦桂梅等教育家我们也都一一追随他们的脚步,可实践起来还是问题百出。看来我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发挥名师方法的作用。
三、班主任是天生的吗?
管理能力是天生的的吗?领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些人格特质与领导的有效性确实密切相关。自信而不自大的领导会坚定队员成员的信心;外倾的人更愿意让人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果断、情绪稳定、热情、幽默等有这些特质的人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班级管理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培养起来的能力。
所以,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管理有效,至少考虑三个因素:教师的自身定位、相关的影响策略、管理的情景因素。
书中干货满满,如第九章提到的《班级管理的教练策略》,以案例和管理心理学角度向我们讲述了培养班干部方面的技巧,分析了磨合阶段的矛盾来源,着重指导教师如何手把手培养学生干部,最后总结出班干部培养的“四步走”战略,即牵着走——扶着走——放开走——跟着走。而每个阶段具体的方法,以及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班主任工作是门艺术,更是门科学,需要专业的学习和不断地科学实验、实践、反思得真知。这本书恰到好处地用心理学知识解释并处理了一些常见的学生管理问题,有利于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症下药,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希望更多青年教师能亲身感受这本书的魅力,让自己的工作更愉悦,生活更美好!
管理学书读后感篇5
拜读了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此书中,汪先生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案例,从思想观念出发,到细节造成的差距,忽视细节的代价,由细节的本质到细节的积累。深入浅出,清清楚楚,淋漓尽致的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从做人,做事,做管理,到处体现了细节的重要性。
书已读完,但其中的一个个的重要事例常常浮现于脑海之中:加加林的一个看似微小的动作——脱鞋穿袜走入飞船,表现了他的个人修养和素质,成就了太空飞行的第一人。一位优秀的青年却由于一个简历的失误,失去了一个极佳的工作的机会,药厂厂长的一口痰结束了一次外商合作的机会。“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深深地知道:老师的一个笑容,一句话语,一个动作,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对他们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踏入校门,站在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我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做好每件小事,给学生施以积极的正面影响。我想:言传身教远胜于喋喋不休地说教,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书育人,特别是面对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特别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也许,一个细节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从对老师自身的要求来看,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细节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做,花大力气做,把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细致严谨。比如备课中的问题设计,问什么问题?怎样问?何时问?甚至问题的遣词造句都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和选择,争取使每个问题都问得有价值,有针对性。另外。老师也要十分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最后,老师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来教育管理学生。只有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等细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细节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我作为一老师,虽然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但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点肤浅的想法。作者所强调的注重细节的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分明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教书育人的工作决不能等同于工厂制造产品,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针对人的教育如果失败了,损失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目光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首先关注的应是身边小事,学生成长的环节就是由这些小事构成的,学生发展的任何事都要求教师用心对待,千万不可小视之。
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合而成,茂密森林适于千百颗树连接而成,骄傲的成绩更是由无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我生命中的细节,在过程中完善及细节之美,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进入另外一个春天。
管理学书读后感篇6
这一次教师读书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所教的知识非常实在,它不像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那样给读者介绍一大堆高高在上的教育学理论或一大堆心理学现象,而是直接了当地给教师提供了很多在管理学生方面的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做法。
本书的结构非常简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谁来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定位问题,教师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教师形象。第二个是如何管——学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有哪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方法。第三个是何时管——学生管理中的情景问题,即什么时候才用什么样的方式管。
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处理自身与学生的关系上。一直以来,我都是以朋友的角色去对待我的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的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相互关系,觉得这样做就能多一点接近他们,多了解他们的想法,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接受我这个老师到接受我教的科目。但是渐渐地,我就发觉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有问题的,问题就是在于与学生的距离太近、太熟,于是就很难在学生之间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一种属于教师的“威信”。但是迟教授却很好地给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提出要在学生之间建立“威信”,即要让学生“敬畏”和“信任”,一个有威信的教师,无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具体到主要分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能力,让人钦佩;二是人格魅力,让人喜欢;三是威慑力,让人害怕。其中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信任”的问题,威慑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敬畏”的问题。最理想的角色状态是“不怒自威”,这一点也是我非常希望能达到的一个目标。当然,作为教师,不一定能力、魅力和威慑力都强,但必须要和你所教的学生特点相适应,换言之,你的三种能力虽然不是项项都强,但恰好满足了管理学生的需要,这就够了。也就是说教师不一定做有超强影响力的人,但要做学生的“重要他人”。
所谓的重要他人,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那么他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一定更有成效。
迟教师还介绍了不同阶段的重要他人,比如中小学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美的教师,小学阶段喜欢妈妈式的美教师;到了我们高中阶段,学生喜欢个性独特、有自己绝活的朋友式的教师。幼儿园阶段孩子 的重要他人是父母,小学阶段孩子的重要他人是老师,中学阶段孩子的重要他人是朋友,大学阶段孩子的重要他人是恋人。做父母的要注意从如何做好自己孩子的重要他人,到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选择不同生命阶段的重要他人,都非常重要!至于自己作为一个教师,能否能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需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书中介绍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多,其中还包括:改变学生的几大手段,怎样应对“叛逆”的孩子,怎样表扬和奖励学生,怎样培养班干部、以及怎样做一个会授权的教师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学习或者模仿迟教授这本书的部分建议和做法来尝试改进自己的管理学生的技巧,将所学所思运用到自身的日常教学中,然后再根据自身教学的不同情况作调整,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学生的方法。
管理学书读后感篇7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活动,自一九九三年以来,他曾四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五零米短跑冠军,并发明了三六零米和二零零米两项世界纪录。他当选为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四年度同龄组田径老师。
罗宾斯博士的实际经验丰富,学识广博,并非一样平常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传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煤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闻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照料。
如许一位履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如许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刻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叙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现实生存的例子,对工作实际具有直观的引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叙述的,从雇用开端,到激励、向导能力、绩效管理、相同方法等,一一举行了阐明,分外是对构造的历程、举动、意义举行了超越一样平常看法的叙述。而且,本书还改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册本中未经证明的看法,以实际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以为,本书的特点便是从举动而不是从管理实际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扫尾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构造系主任、传授)所批评的那样,“管理实际和举动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就雇用而言,本书所先容的是如安在现实面试中寻找到符合构造需求的合适人才。根据教材上的说法,重要是雇用的概念和可采用的要领,包罗外部雇用和外部雇用,并先容可能从外部得到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干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先容面试时需要细致的地方;这每每形成实际中收集到人才材料,却不知道怎样经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相识他除了技艺以外的其他环境。而现实上就像本书真理一所说的那样“忘失人格特质,举动才算数”,只要从面试职员曩昔的举动出发,才能考量他以后在新的构造内里可能会产生的举动,及对新构造的适应性。
以是,我对本书的看法便是,本书更多的从实际操作层面临我的工作产生引导作用,和曾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干教材的实际向共同,能在实际和实际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人与书读后感6篇
★ 经济书读后感5篇
★ 管理演讲稿5篇
★ 红书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