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写好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大家对书上思想的理解,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法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法读后感篇1
可能是受爸爸妈妈的熏陶吧,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报纸到杂志,书刊甚至到字典,只要带字的我就喜欢看。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是《弟子规》,这本书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每一天睡觉前是我最开心的时间,因为我又能够和妈妈一齐读《弟子规》了。这天,我很早就做完作业,拿着书来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会背诵《余力学文》了,我背诵给你听好吗?”“好啊!”妈妈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拉着我坐下,示意我能够背诵了。“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一口气把《余力学文》背下来了。妈妈开心得把我拥入怀里说:“这么长的一段话,你是怎样记的?”我自豪地说:“《余力学文》里不是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吗?’
我读书的时候注意到眼看、心记、口念,这样真的很快就记下来。”妈妈笑着说:“我的女儿真聪明,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你要好好学习,明白吗?”“父母命,行勿懒,我明白了。”我再一次把《入则孝》也搬出来了。“妈妈,平时我任性,爱发脾气,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没有听从爸爸、妈妈正确的教导,以后我会改了。”妈妈激动地说:“《弟子规》一下子让我的宝贝女儿长大了。”
正如妈妈说的:《弟子规》让我长大了。但是,我明白光说是不行的,还要学会做,今后在我成长过程中必须会以《弟子规》来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健康成长。
读书法读后感篇2
《读懂书法》讲述了从“甲骨文”到清代末期书法的特点,和部分历史背景,以及各个朝代的大书法家的著作特点,介绍的很详细。
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介绍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它说《颜勤礼碑》笔法雄伟开阔、遒劲方正,是充满阳刚之气的“颜体”。苏东波在《东坡题跋》说颜真卿的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而颜真卿的行书,更是出神入化,完全脱离二王藩篱,随意挥洒,奇趣天成,所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兰亭序》为天下行书第一)颜真卿的变革,影响所及,不仅是唐代书法,而且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我还比较喜欢这本书对《张黑女墓志》讲解,《张黑女墓志》原名《张玄墓志》。但是因为避清朝康熙帝玄烨,只好改称《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以方笔为主,兼以圆转,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不少用笔像行书,结字微扁。
这两个字体都是我学习过的,通过对颜体和《张黑女墓志》的练习,感觉到两个字体有很大区别,一个写的要很严谨,一个写的就随意一点。原来练习的时候,我经常自己写自己的,不去看字帖,有时候我在写一个笔法,会写成上一个笔法的特点。以后我要克服之前写不好的地方,用心临帖,努力写好。
读书法读后感篇3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了。看到老师拿着大大的毛笔,大手一挥,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就出现在白纸上,煞是羡慕,但是到底怎样写,怎样读帖却是云里雾里。老师多是临时代课的,对毛笔字的要求不严格,我们有毛笔的就用毛笔写,没有毛笔的就找一个小棒,沾着前后位同学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马由缰,对于写“上”“人”自觉得很好写,横平竖直就可以,对于笔锋、运笔、收笔等书法术语全然没有概念,那时毛笔是一角、两角钱买来的,墨汁也是最廉价的带着臭味久无人问津的,所以写完毛笔字后,教室里洋溢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写的歪七斜八的字傻乐,只是好玩,倒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每当走过学校的书法室,闻到那飘散过来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规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学生,跟着书法老师有模有样的临帖习子,挥毫泼墨的写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羡慕之情无法言表。
直到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才知道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了解了一些书法家,更深刻的体会到描摹临写在书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的写毛笔字,每天基本功练习都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帖,用心临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汉字的美,享受着写字带来的宁静致远。“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学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一定的写好人生每一笔,真切体会写好一个真正的“大”“人”的益处。
读书法读后感篇4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倒是想起安史之乱和神宗变法虐得哭哭,也没正经写个读后感。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对“文艺腔”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读书法读后感篇5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读书法读后感篇6
相信简单的力量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更新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对我们的学习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却给了我们相反的结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1小时后,记忆量降为44.2%;1天后,记忆量降为33.7%;6天后,记忆量仅存25.4%,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幸运的是,我们同样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应对。有的时候,简单到只需要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一元化笔记读书法。这套方法不但超级实用,而且超级简单,但其创造者却并不简单。奥野宣之,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显而易见,奥野宣之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和工作,然而不一样的是,他通过笔记本这样一个简单的工具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从而事业也更加成功。
那么,就让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他所创造的这套实用、高效却又简单的笔记读书法。一言以概之就是:用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将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重读这五个步骤全部囊括其中。
1.选书。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而选书,就是这一途径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平常是怎么选书的呢?书名、作者、广告、包装、畅销?这些随便选的书无疑会削弱我们读书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正因如此,我们读完这本书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所以,奥野宣之认为,我们应通过记录掌握选书的主动权。而主动权的掌握只要一个简单的方法-“随想笔记”。跟书有关的信息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里,看电视、跟朋友聊天、走在街上触景生情的时候,都可以随时记录。不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只要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在笔记本上就够了。我们还可以将报纸上的书籍广告和书评、书店里分发的传单、新书里夹着的出版清单和杂志上刊登的书籍推荐专栏等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中,稍加整理,就会形成一份想读的“购书清单。”
2.购书。这就简单了,要么去实体店,要么网上购买。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我们都不会漫无目的地浏览,而是更有针对性的从“购书清单”中购买。这就避免了被书的腰封和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在这之前,我们还可以再进行一次确认,这本书是否“一定要买”。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动地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通过做“随想笔记”、“ 购书清单”这样的事前准备,我们就可以在选书、购书时彻彻底底的掌握主动权。从而为后面的“读书”、“记录”、“重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读书。显然,这是重要的环节。为了更好的应对前文所提的“遗忘曲线”,做读书笔记是必要的。相信大家也知道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只是难以坚持。对此,奥野宣之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从一句话开始。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那就干脆丢掉。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并将其彻底消化,从这一点来看,写在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话。为此,我们只需要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就可以了。正因为写得这样简单,就更容易坚持下去,而“能坚持下去”又是做好笔记、参考笔记,进而活用笔记的前提。
4.记录。这一步很有意思,也很简单。一边通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重读时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再读时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普通直线表示重要,波浪线表示非常重要,圆圈表示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做好标记后,可以暂时把书堆放在桌子上,准备有空的时候做读书笔记。大家可能觉得很麻烦,其实不然。因为我们这几个步骤不是一次完成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分次完成。换句话说,通读、重读、再读与标记是分别进行的,可以跨越很长的时间,也可以同时读几本书,只要都按相同的步骤进行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做读书笔记的时间还要靠后,这时我们要做的笔记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在这之前我们不但进行了重重筛选,而且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记下的自然是书中的精华。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这是日本的一道特色料理,以金枪鱼、葱段为材料烹制的火锅,其中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落实到笔记上就是“摘抄 评论”,将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完整的摘抄下来,并用“○”表示;将自己对摘抄部分的感想记录下来,并用“”表示。这时,这道属于自己的特色读书笔记就完成了,不但保留了原书原貌,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并且标记清楚,为日后的重读和活用做好了准备。
5.重读。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已经成为一次成功的体验,而重读就是把这次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以达到活用的效果。对此我们可以简单的进行,比如“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重读笔记不需要花费大段的时间,只需要花几十秒就可以全面浏览了,同样是重读,这可比重读一遍原书要简单多了。而且每重读一次,每增添一条评论,都是加深理解、开放新视野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笔记就可以了;想回忆起更多时,可以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想从头开始看起时,可以重读原书。而这些重点段落已经通过折角、标记、摘抄做到了,多简单实用啊!
相信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需要五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记录与重读。而这些统统是记在一个笔记本上的,这样不会显得很乱,没有章法吗?恰恰相反,这正是奥野宣之的高明之处,他将其称之为“信息一元化”。打个比方,如果同时使用三四个钱包,不管多认真整理,也有可能会想不起到底哪个钱包里放着医保卡。那么相反,如果只有一个钱包,完全不去整理,把收据、会员卡等全都塞进去会怎样呢?只要把钱包里的东西倒在桌子上一样一样地查看,就一定能找到医保卡。多简单实用啊?以前我有好几个笔记本,有记日记的、有记读书笔记的、有记专业知识的、还有记工作日程的,有时因为找不到专门的笔记本而想着“等一下找到再记”,结果是每一本都在记,每一本都记不完,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找不到的话,那就是没有。”多么简单、多么有力量啊!
读书笔记可以简单的从一个笔记本开始、从一句话开始。同样的,读书也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在我们读古典名著或内容较难的书籍时,完全可以从漫画版、解说版、图解版、精编版开始,因为欲速则不达,其实读三本好懂的书比读一本难懂的书要简单得多。这又会燃起我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而不至于从一开始就被迫放弃,最后一无所获。
随着我们读书量的增加,有一种情况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那就是:同类型的书不同的观点。以前,我会把书都找出来重读,再归纳总结。但现在不用了,因为重读“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可以做到了,在回忆起当时的所感所悟时,又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再加工,就像让几本书互相争论,最后由我自己来做评判。不但能更新知识,更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这大概就是奥野宣之所称的“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的原因吧!
我们有理由相信:奥野宣之创造的不只是一种读书笔记的方法论,更是一种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催化剂。
这种方法简单到,我们可以随时开始,易于坚持。那就让我们先从读书笔记开始吧,就像我们上小学时,每做一次广播体操,就可以在卡片上盖一个印章那样,让我们的读书笔记都罗列上红色的印章,让我们相信简单的力量!
读书法读后感篇7
小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书法,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一无所知。我清晰的记得爷爷教我横、撇、竖、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书写;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偷懒涂鸦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今,在图书馆工作之余拿起《中国书法》一书来阅读感慨万千!
首先说说遗憾。人的一生充满遗憾,书没写成是遗憾,官没当成也是遗憾,钱没赚到更是遗憾……由于人为了避免遗憾,于是就拼命写拼命爬拼命赚,前者是雅事,拼一下千古流芳,后者是俗事,但为了好好地和更好地活着,于是拼命地爬和捞,这情景有点像蚂蚁爬树和过江之鲫;我呢?没有好好听爷爷的教诲而遗憾,没有认认真真跟随著名书法家邹永远、许正波、康建勋老师学习书法而遗憾,没有信心参加全国书法大赛错失良机而遗憾。二十多岁的我,现在想想孔子的话很有道理,三十而立。什么是而立?就是有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家庭。
崔健在歌里面曾经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所以,我们要让眼睛慢下来,细细的揣摩揣摩王羲之的传本墨迹,聊聊章草大家王遽常的生平故事,听听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经验之谈,想想刘炳森先生对我们的启示……加之弄风研墨,轻舟飞阁,并以疏花瘦竹,墨池中泛花香,竹重秋荫访兰亭,所以,习书也是一种修行,只有懂得书法和人生的方圆变化,才能做到笔无常法出新机。这是何等快乐之事?其实,现在许多现代的东西都在寻求古代的营养,像周杰伦的歌要放进京剧的曲调,衣服要弄些唐装穿穿,中国武术风靡世界,书法元素都放进张艺谋的电影等等,时代在变,那么书法的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就势在必然,书法的队伍壮大了,其成分也就变化了。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