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篇范文网 >工作计划

认识火的教案6篇

在写教案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工具,教案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预期效果,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火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火的教案6篇

认识火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4及练习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二、活动设计——测量课桌

1.设疑: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连续量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加简便。

3.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学生观察尺子: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4.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5.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们最喜爱的“八佰教育网”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它的一个单位长度。

2.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此题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

4.练习一第6题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涉及到单位之间的转换。

5.练习一第7题是实践活动的另外一种形式。

认识火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认整点;

2.知道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做一个守时的人。

活动准备:

1.大时钟一面。

2.硬纸片自制钟面、操作卡、铅笔每个幼儿一份。

3.分别为六点、八点、十点的钟面图各一张及各种钟表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由故事引入对时钟的已有经验

导入语:孩子们,故事《开闹钟店的老人》中的老人一天要做好多事情,谁来说说,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分别是什么时候做的?

那他怎么知道是几点了,该做什么了?(看闹钟)说说你在哪里见过闹钟?你见到的闹钟是什么样子的?钟面上有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基本部分

1.了解闹钟的结构

教师出示大时钟,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数字1~12、长针、短针、刻度)数字宝宝是怎样排队的?(12最上面,6在最下面,从右边向左边依次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的1、2、3、~11、12。)

2.认识时针和分针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比比看,这两根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是朝着哪个方向转动的。(教师拨动时钟,幼儿观察并自由回答)

小结:长长的细细的针叫分针,短短的、粗粗的针叫时针。转动的方向都是从数字1到数字12从小到大的方向转动,我们叫它顺时针方向。

3.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孩子们,时针和分针要比赛跑步了,请小朋友仔细看观察,他们谁跑得快?(老师将分针和时针均指向12的钟面进行拨动,让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上,让幼儿观察分针转一圈时针的`变化,说一说时针和分针谁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师:第一次比赛时针输掉了,它不服气,还要再比赛一次,看谁跑得快?(教师重复转动时钟,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了12上,时针从1走到了2,让幼儿巩固认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格的规律)

小结: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格,这段时间就是一个小时。

4.看钟面图,比较认识整点

(1)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开始打扫楼下柜子上的灰尘,打开一个个闹钟”,一边出示六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六点整)

(2)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开始为阳台上的太阳花等着他浇水、擦叶子”,一边出示八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八点整)

(3)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和邻居一起喝上午茶”,一边出示十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十点整)

(4)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三只钟面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分针都指着12)什么地方不一样?(时针指的数字不一样)

小结:当分针指在12上的时候就是整点钟,这时候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

5.游戏活动,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1)抢答。老师拨动时钟指向某整点,幼儿抢答说出几点整。

(2)拨一拨。每个幼儿一个自制钟面,教师报某整点,幼儿拨学具钟到相应时刻,在操作中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3)画一画。每个幼儿一张操作卡,根据故事内容,添画时针和分针。

老人在餐桌旁准备午餐的画面。(添画十二点整)

认识火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底面的观察,及摸一摸、画一画等体验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在现实有趣的学习情境中,经历面从体上剥离下来的过程,提高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水彩笔、纸张、橡皮泥、印泥等工具,钉子板,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作好铺垫

1. 谈话:小朋友们,愿意到王老师家去做客吗?那今天先参观一下我的家,这是我家的儿童房。(课件演示儿童房,最后定格在第16页例题中积木搭成的物体)

2. 提问:

(1) 看一看,搭的是什么?

(2) 仔细观察,用到了哪些积木,你能把这些积木按形状分一分吗?

教师呈现用积木搭成的实物,指定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分一分。分完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种形状的名称。(三棱柱不要求说出名称,只要能区分开来就行)

3. 小结:这些积木按形状可以分成四类。下面一起来重点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评析:用到老师家做客的方式导入,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将课件定格在积木搭成的物体上,不经意中呈现了学习内容。让学生寻找各种认识的物体并进行分类,有效地唤起已有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引出重点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二、 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 引导: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木。请选择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先看一看、摸一摸它的表面,再跟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积木,摸上去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主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让学生拿着积木,先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说一说感受。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的面长长的、平平的;正方体的面方方的、平平的;圆柱的底面圆圆的、平平的,侧面是弯弯的。

2. 谈话: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平平的面画下来呢?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纸、橡皮泥和印泥等工具。请小朋友先在小组内议一议,用什么方法画下这些面,再分工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学生在画图形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或圆柱的底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画下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或圆柱的底面用力按在橡皮泥上,在橡皮泥上留下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3)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或圆柱的底面先在印泥上沾一下,然后印在纸上,得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演示,并把得到的图形贴在黑板上。(交流时,着重让学生演示沿着边画长方形、正方形或圆的过程,并让每一个学生都照样子画一画。展示学生作品时,注意选择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张贴的位置也不要有规律)

3. 谈话: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呀!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上得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一分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再指名到黑板上分一分)

4. 提问:每一类图形,分别叫什么名称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一类图形下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5. 谈话: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与这些图形见面。(出示试一试)看,这里有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你能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圆吗?

在学生回答时,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信封的面是长方形。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评析: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感受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先让学生触摸物体的面并交流直观感受,初步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再提供多种工具,让学生自主地把面从体上剥离下来。针对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操作工具,思考怎样操作,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不同操作方法的交流,实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共享,加深对面附着于体的感受。在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名称时,先让学生分一分,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有形状、大小的不同。】

三、 操作巩固,加深认识

1. 围图形。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操作。在交流时,教师出示一个围错的正方形,让学生说出错误,体会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提问:在这样的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试着围一围)

2. 画图形。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你能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学生活动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3. 涂色。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这里有哪些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用颜色分开来,你认为用几种颜色合适?请小朋友先用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再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多少个,填在表格里。

?评析:由于学生还不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因此,很难回答为什么这个图形是长方形等类似的问题。在教学时,通过围图形、画图形、给图形涂色分类等有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形成表象。】

四、 拓展练习,创新提升

1. 用正方体画正方形。

(1) 让学生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正方形。

(2) 提问:比一比画出的这些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先在小组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2. 用长方体画长方形。

拿出一个长方体,提问:你能用这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吗?

提问:比一比画出的这些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3. 说一说:在我家书房的墙上贴有一些图案,说一说,每个图案分别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每种图形分别用了多少个?(课件出示用长方形、正方形及圆拼成的图案)

4. 拼一拼:小朋友们,你们想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一些图案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请同学们从信封里拿出来拼一拼,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拼好后,给你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介绍作品,并请其他学生说一说用了哪些图形,分别有几个。

?评析:让学生用正方体和长方体画正方形和长方形,既加深了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又初步渗透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一些特征。让学生欣赏书房场景中由不同图形组成的图案,为下面拼图案的活动提供了范例。利用学到的平面图形,发挥想像,创作出一幅漂亮的图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对图形的感受。】

总评

整节课,创设了参观老师家儿童房和书房的情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课堂学习更有趣味。通过在纸上画、在橡皮泥上按、在印泥上印这些学生喜爱的方式,让学生经历面从体中剥离下来的过程,并通过分一分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形状、大小的图形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通过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和给图形分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通过图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灵活拓展,从创造中提升。

认识火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6-109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

3.会用圆规画园。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圆规等。

学具准备:圆形纸片、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明确目标

1.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你能从这辆自行车平面示意图中找出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课件显示由平面图形构成的自行车示意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闪亮 )

2.设疑。

你们知道自行车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根据学生回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课件闪亮自行车三角形的框架部分。)

而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

(课件闪动自行车的轮胎后圆跳出,师在黑板上贴上圆形纸片,然后学生试回答)

3.揭题。

大家现在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些表面原因,其实这里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会知道的。(板书课题)

4.量标。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根据生答,师概括板书:图形、名称、特征、画圆)

[评析:(1)上课伊始,以"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为疑,只能引起学生用浮浅的知识来回答,怎样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2)量标教学,是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环节,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所需学习的内容,充分发挥其自我探索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直观比较、了解概念。(圆)

圆跟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件出示,先闪动围成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线段,再将围成圆的曲线用红线走了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圆是曲线图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吗?(生举例)

(二)操作引路,感知概念(名称、特征)

1.折圆。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象老师这样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你可以发现什么?(有许多痕交于中间一点)

2.量折痕。

再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刚才折的每一条痕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折痕长度相等)

3.量点到圆上距离。

最后请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中间这个点到圆任意一点的距离,你还可以发现什么?(距离也都相等)

[评析: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自学交流,理解名称。

1.自学课本,初知名称。

同学们通过刚才动手发现圆里的知识还真不少,数学家们把这些知识都规定为不同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第4-9小节。

2.交流消化,理解名称。

(1)圆里各部分的名称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圆心、直径、半径)

(2)什么叫圆心?圆心就是我们刚才折圆时所发现的什么?

(3)数学家又是如何规定圆的直径的呢?

(随生答,媒体同步动画直径的过程,先后出示直径d及直径概念)

那么,直径就是我们刚才折圆时的什么?(折痕)

(4)什么叫半径?圆上任意一点是什么意思?(随生答,课件闪烁圆周上的许多点再动画出半径。)

半径就是我们在量圆时所发现的什么?

(5)(课件显示出圆的圆心、直径、半径的整体图及概念,学生齐读概念一遍)

3.练习。下面哪些是圆的半径或直径?为什么?

[评析:在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文,再通过互相交流,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四)猜想验证,概括特征。

1.分组讨论,进行猜想。

同学们,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折圆、量圆时所发现的,以及我们已学习的什么叫直径、半径来想一想、猜一猜,圆可能会有哪些特征呢?(学生分小组讨论)

2.交流讨论,提出猜想。

请各小组把讨论情况在全班交流一下。

(根据交流情况,师板书猜想内容)

3.各自验证,全班交流。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猜想了圆有这么多的特征。但是你们的猜想都对吗?你自己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一下,试试看。

(全班学生各自想法验证:有的折圆,有的量折痕,有的在圆中画直径、半径,有的量直径、半径,有的列表记录量的数据,有的嘴里在不停地唠叨着概念……)

请同学们把你验证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告诉大家。

4.媒体演示,加深理解。

(多媒体将学生验证的圆的特征运用了旋转、重合等声像并茂的手段,进行了动态演示)

5.学生概括,总结特征。

谁能把圆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一下。

(随生答,师板书:所有直径都相等,所有半径都相等,d=2,t=d/2)

这就是我们验证出来的圆的特征,同学们同意吗?

(异口同声:同意。一生提反对意见:这些特征必须在同一个圆里才能成立。)

哎呀,你真聪明,把大家容易疏忽的问题给提出来了,真了不起。(师边说边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6.对照验证,完善猜想。那么,你们的猜想有问题吗?(生:有,必须强调在同一个圆里)其实,你们刚才的猜想与验证,都是在自己手中同一个圆里进行折圆,量圆的,那么你们猜想对所说的圆里,就是指自己手中的同一个圆里。(师在猜想内容的"圆里"前补上"同一个")

这样,你们的猜想内容与验证结果意思就怎么样?

(随生答,师在"猜想"与"验证"之间连线同时板书:正确)

7.练习,填空。

[评析: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操作过程与已学过的半径、直径对圆可能有哪些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的特征,便是水到渠成了。]

(五)自我实践,学会画圆。

1.自学画法,实践画圆。

(学生结合课本108页圆的画法,边看边学会用圆规画圆)

2.学生自己介绍画圆步骤。

(随生介绍,师分步板书:定距、定点、旋转)

怎样定距?(学生边介绍边演示)这个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什么?(生:圆的半径)

在画圆时,你发现固定的一点与旋转一周各是圆的什么?

3.(师揭下贴在黑板上的圆形纸片,在贴纸片的地方示范画圆,小结画圆步骤)

[评析;画圆是这节课的非重点内容,则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便可掌握。教学时间分配强略得当。]

三、自练反馈,巩固新知

1.填空。

(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 )。

(2)左图圆内固定的一点o是这个圆的( );线段ob是这个圆的( ),用字母( )表示;线段ac叫做圆的( ),用字母( )表示。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比是( )。

(4)把一个圆规的两脚张开4厘米,画一个圆,它的直径是( )。

2.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

(3)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4)半径决定着圆的大小,圆心决定着圆的位置。( )

(5)画直径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2.5厘米。( )

(6)直径6厘米的圆比半径4厘米的圆大。( )

3.操作。

学会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课本练习二十五第1题)

四、运用新知,质疑释疑

1.现在,大家一定能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

(多媒体放完车轮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行进动画后,给学生直观给予提示,学生各抒己见,直对中心。)

2.学了"圆的认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甲:圆也有周长和面积吗?生乙: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

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后会学到的。谁见过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学生互相释疑)

五、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学生作业,深化新知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五第3.4题。

2.课后实践:量自行车轮胎外直径。

[总评:本课是在该校"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设计的。按"设疑揭题,明确目标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练反馈,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质疑释疑一一总结全课,储存新知"的程序实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从而实行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认识火的教案篇5

一、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看整时和半时。而本节课则是教学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来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 1 时 =60 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情况,从而构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时间、表示时间,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

2、 在认、读、写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蕴含的时间观念。

3、 通过时间与生活联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宝贵,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教学重点:时、分的认识。

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认读。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学具――小钟。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想认识她吗? (课件出示婷婷的录像)

师: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

生:起床、吃早餐、上学、上课。

师:她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么认的?

她什么时间吃早餐呢?怎么认的呢? (学生一一口答)

师:婷婷上学和上课的时间你们都会认吗?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归纳:分针指着 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二、指导探究

1 、 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 1 ) (课件出示图片)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做操) 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 (出示钟面 9:15),你们还会认吗?

( 2 )是几时几分呢?谁会认?(学生尝试认读,并指导写出 9:15)

( 3 )分针指着 3 ,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时 15 分呢? (学生尝试说) 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

师归纳: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 4 )分针指着数字 3 是 15 分 (出示钟面模型) ,分针指着其他的数字是多少分,你们知道吗?同位互相说说,并在书上填出来。(学生先讨论,再独立填,然后集体反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2 、认识时、分的关系

( 1 ) (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 。

( 2 )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板书: 1 时 =60 分

( 3 )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3 .新课小结

除了能认几时整、几时半,我们还会认几时几分了。为我们的进步鼓掌!

三、实践运用

1 .小游戏

小游戏――“我来拨钟你们说”

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是几分吗? (师生互动)

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生生互动)

2 .婷婷特别喜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老师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跳舞―― 2:40,捏橡皮泥――3:05)

师:她在什么时刻参加什么活动? (学生说)

这两个时刻你们还会写吗? (学生独立写,重点指导 3:05的写法,集体反馈。)

3 .拨一拨,说一说

( 1 )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 ,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有时刻 2:55的钟面)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 2 )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

4 .连线

( 1 )电视节目这么好看,有几只小动物也想来看呢。可是小动物还没找到自己的座位,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一找,要求动物身上的时刻和座位上的时刻一样。(课件出示小动物身上的钟面和凳子上面的时刻)

( 2 )拿出作业纸,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 3 )小狗怎么没有座位啊?这儿还有一个空位置,谁能说出它的时间?(学生说,课件出示并完成连线)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婷婷的学习和生活。你们喜欢跟她交朋友吗?我们不仅跟她交上朋友,还要向婷婷学习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附:板书设计

认 识 时 间

1时=60分 2时40分 3时5分

2:40 3:05

五、教学反思

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

师: (课件出示图片) 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生: 做操。

师: 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 (出示钟面 9:15) ,你们还会认吗?是几时几分呢?

生 1 : 9 时 15 分。

师:你还会认这个时刻,真了不起!

生 2 :还可以说 9 点一刻。

师:你还知道 9 点一刻呀,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妈妈跟我说的。

师:你是怎么认的呢?

生 1 :时针走过了 9 ,就是 9 时多了。

生 2 :分针走 1 大格是 5 分,走 2 大格是 10 分,走 3 大格就是 15 分了。

师:可我看到了分针指着 3 啊,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时 15 分呢?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

师:分针怎么走的啊?

生 1 :分针走了 15 下。

生 2 :分针走了 15 个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那么分针走了 15 个小格,就是 15 分。

反思:

在用“ 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教材既安排了认读时刻的教学,又安排了写时刻的教学,尤其3时5分这个时刻的电子表表示方法学生很容易写错。何不改变一下呈现方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一些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婷婷做操的情境引出认时刻的教学。在认 9时15分这个时刻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认时刻。孩子们各人说着各人认时刻的方法,当老师肯定他们认对了的时候,学生的喜悦之情真是无法言喻。

活动一: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 (指着模型) 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

师: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生:可以用等号表示。( 教师板书: 1时=60分 )

师: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活动二:从钟面上认读时间

师: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对应的是几分吗?( 教师拨钟学生认)认得真快!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相互开展活动 )

活动三:从实际生活中认读时间

师: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 (课件出示) ,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 2:55的钟面)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生猜,并说说如何认的)

师: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吧。(学生活动 )

认识火的教案篇6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

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正方形教案8篇

认识雨的教案优质5篇

11——20的认识教案通用8篇

认识雨的教案参考5篇

认识雨的教案推荐7篇

认识雨的教案模板8篇

认识11一20的数字教案参考5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7篇

认识数字11的数学教案7篇

认识11一20的数字教案优秀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251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