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篇范文网 >工作计划

认识11~20教案优秀5篇

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材料,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优秀的教案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11~20教案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11~20教案优秀5篇

认识11~20教案篇1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

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认识11~20教案篇2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同学思维能力,就必需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沛挖掘同学的潜能,以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 给同学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同学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同学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同学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方: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同学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和板书等,向同学提供鲜明的感性资料,协助同学考虑、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同学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同学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同学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示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他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同学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考虑、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示范,让同学知道怎么说。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同学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同学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同学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同学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同学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同学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同学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同学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同学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同学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沛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同学亲自动手操作来做一些角,同学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活动,可以达到统一和谐。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同学也有很多亲手指一指的机会,通过让角变大、变小的操作同学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级的同学年龄小,活泼好动,笼统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布置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同学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笼统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同学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同学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学会倾听,成为数学语言的中介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局部同学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同学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同学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同学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和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时指出,力求使同学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认识11~20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 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有个小小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滴答滴答响不停,天天催我早起床。

2、说说钟的作用

3、板书课题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出一道有趣的谜语,看谁会猜?

有个小小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滴答滴答响不停,天天催我早起床。

生(齐声):钟

师:你们真聪明,它的谜底就是钟表(出示实物钟)

师:你知道钟有什么作用吗?

生 1 :可以让我们起床。

生 2 :可以让我们按时睡觉。

生 3 :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干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钟表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学生拿钟面看一看,拨一拨,玩一玩

2、交流发现

3、教师小结

4、认识整时

( 1 )学生观察 7 时、 9 时时针、分针的特点

( 2 )教师小结

5、认识几时半

6、教学大约几时

三、巩固练习

1、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 个数

在汇报观察结果时,有的学生说到了秒针,我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2、通过观察 7 时、 9 时、 11 时、 4 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大约几时从整时切入。在 6 时的钟面上,稍改变分钟的位置,使它不正好指着“ 12 ”。首先让学生感到钟面上“不正好是 6 时”。

联系经验分辨一个钟面上 6 时不到,另一个钟面上 6 时刚过;然后指出这两个钟面上都接近 6 时,都可以说成大约 6 时。从而体会大约 6 时与 6 时的差别。

4、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一个小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图中的时间信息,然后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养成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好习惯。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认识11~20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发言。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 桌子高10()

从家到学校500()橡皮长30()

文具盒厚4()6层楼房高20()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认识11~20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一道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一个一个的或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一百以内的数的必要。

教学重点:

进一步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以及十与百 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一个一个的数,几十九后边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导入

师:呈现主题图,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这些图给你留下什么感受? 估计:生:有这么多的鸽子,有那么多的花,小朋友能数清楚吗?

师:那你们能够数清楚吗?快试一试。(估计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数出) 师:看来,我们只知道20以内的数行吗? 生:不行。

师追问: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也遇到过数数的困难? 生举出例子。

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数,好不好?

二、学习新知

1、出示鸽子图

问:谁有好的数数经验介绍给大家。

估计:

⑴数得时候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⑵数数时要用手指着。(或做标记)

让我们来实际数数吧,(随便用什么方法都行) 指名c等生数,估计(一个一个的数) 指名a、b等生数补充(二个二个的数)

对策:采访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数完了?小组同学互相数一数 你们觉得的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那你们就来数数咱班一共有多少人?

估计:这回就会两个两个数,因为课前我特意安排两个人一桌。

对策:表扬大家有个很好的动作(两个手指一掐) 问:我班一共有多少人?

2、数花盆

问:你来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盆花?(解释什么叫估计?) 指优等生说说怎么估计的。

师:所以你在回答时应用一个词大约。

3、看来为了更快的得出有多少个可以估计一下。先数出10个,其他的与他差不多也看作10个。

练习数数:你能从1数到100吗?自由的试一试。

对策:师拿小棒演示:29再添上1就是3个十是30。 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摆一摆。

师再问:99添上一是多少?不用口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棒来告诉我。

估计:摆10个10捆。再次强调10个10是100。

师引导:在学20以内数的时候,满10就要进一,那么,这也够10捆了,你有什么想法吗?

估计:

⑴也进1。

⑵把它捆成一大捆。

对策

⑴向哪一位进呢?引出百位。

⑵对,你的方法很好,那是多少呢?(100)

填空:100个一是()

一百里面有()个十

一百里面有()个百

一百里面有()个??

三、数物品

师:书上有一幅图,就是想考考你们的眼里,怎么样想看看吗?打开书4页。

1、(1)自己小声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支笔?

(2)汇报你是怎么数的?(一十一十、一个一个) 让数的快的介绍方法,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比较和自己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可以再请一个一个数的同学,数一数,其他同学一定要耐下心来听。

择优:你觉得哪种方法又快又好,哪种好就用那种。

反问:34里面有( 个十和( 个??

2、数墨水瓶之前,让学生先思考用什么方法数,然后再去数。

四、巩固练习

1、数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有多少人?

2、连续数出5个数 师说26,生往后连续数出5个数。用手指记着。

同桌做这个游戏,师随时指导后进生。

计:左图的豆子有50个,右边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用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023双11活动方案优秀6篇

双11活动方案策划优秀8篇

11超市促销活动方案优秀8篇

11月青协活动总结优秀7篇

11好支部工作计划优秀8篇

宝葫芦的秘密11读后感优秀8篇

思想汇报2024年11月思想汇报优秀6篇

认识你真好作文参考5篇

对书的认识作文5篇

对读书认识的演讲稿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009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