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详细的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教学检查和评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职业发展,在写教案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工具,以下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火的教案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火的教案篇1
教学 时间:
教学 内容:认识人民币例1-例4
教学 目标:
知 识: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能 力:初步学会简单的角、分换算
德 育: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和注意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角、分换算
突破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 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 学 过 程
一、前提测评
出示1分、2分、5分的硬币各一枚:这些人民币都是以分为单位的
让同学们摆摆看一个2分可以换几个1分1个5分可以换几个1分。
二、新授
1、教学例2
一分一分数,数到10个,10个1分是1角
出示2角、5角各一张
提问:这两各是几角?
2、例3
一张一张的数一角要数到10张,告诉学生几角是一元。1元=10角
三、达标测评
1、做一做
(1)第一题让学生自己看图填写
(2)第2题加深学生对角分间十进率的关系
1角是10分 2角是2个10分就是20分,数到10分是1角
30分是3角。
板书设计: 四、元、角、分的认识
第一节:认识人民币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二节:
教学 时间:
教学 内容:例5例6和做一做
教学 目标:
知 识:使学生初步学会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能 力:学会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突破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 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 学 过 程
一、前提测评
1元=( )角 1角=( )分 1元=( )分
4角=( )分 60分=( )角 8角=( )分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一张1角和2枚1分的人民币
提问:这是几角几分?1角是几分?1角2分就是12分。
2、教学例6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多少分?多少分可以换1角?18分是几角几分?
三、小结
四、达标测评
做一做 练习十五第4-12题
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三节:
教学 时间:
教学 内容:例7做一做
教学 目标:
知 识:使学生理解计算人民币的一步加减法应用
能 力:进一步巩固新学的内容
德 育: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
突破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 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 学 过 程
一、前提测评
1角5分=( )分 23分=( )角( )分
1元-6角=( )角 4分+9分=( )分5角+3角( )
二、新授
例7:出示投影片列式
提出:橡皮比球少花多少钱?或球比橡皮多花多少钱?
三、达标测评
1、做一做
2、第6-11题
3、计算
62-2+9 3+(46-8) 44+6-8 89-(73-70)
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认识火的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苏教版义务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测量及计算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想象的思维。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说一说下面图形其他边的长度。
2 4厘米2厘米
厘
米
(一)创设情境,认识周长
1、认识边线
(1)谈话:秋高气爽,小兔子们准备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呢。
引导:比赛的规则是草地的边线跑一周,最先跑完的获奖。(板书:边线一周)这里的一周是什么意思?边线又是指什么?
师:同学们,仔细看,比赛开始了!
(比赛规则:每只小兔沿着草地的边线跑一周,最先跑完的获奖)
提问:看清楚了吗?哪只小兔子能得奖呢?为什么?
指出:第三只小兔子能得奖。第一只跑的慢,第二只跑的路线不符合规则,而第三只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跑,又回到了这一点,这才是沿边线跑了一周。它跑过的路线,就是草地一周的边线。(板书成:一周边线)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一周边线。
(2)丰富感知
让学生了解“想想做做”第一题题意
要求同桌相互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并说说要怎样指。
交流:指名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注意指导学生指正确,说明白)
说明:(比划演示)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要从边线上一点开始,沿着封面的边线绕一圈再回到这一点,经过的路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线。
让学生依次指一指课桌面和三角尺的一周边线。
交流:指名学生分别指一指课桌面、三角尺的一周边线。
2、认识周长
(1)描述概念
出示三张书签
引导: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的一周边线吗?
让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一周边线。
指名学生(演示)指一指书签的一周边线。
追问:刚才大家指的都是书签的什么?(一周边线)
指出:一周边线有长有短,这里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
(板书: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2)深化认识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描出一周边线。
交流:展示学生描的一周边线,检查一周边线描得是否正确。
追问:这里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是它的什么?
强调: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补充: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周长)
互动:请你在题里任意选一个图形,把它的周长指给同桌看一看。
(二)测量计算,加深认识
1、出示例2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你能知道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吗?请你想办法解决,算出周长写在图形下面。
学生测量、计算。
交流: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你又是怎样知道四边形的周长的,是多少?
提问:算图形的周长,为什么要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再相加?
小结:周长是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所以把一个平面图形每边的长相加所得的长,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树叶。
引导: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最先想到办法。
交流: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围一围,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测量出你们手中树叶的周长,并把周长写下来。(学
生操作)
师:你们树叶的`周长是多少?为什么这样测量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紧沿边线围号,正好一周,拉直再量)
师:我们围一围,量一量得到的长度,就是围成树叶一周边线的长,是树叶的周长。
3、小结:学到现在,你知道周长指的是什么了吗?要知道一个平面图形或者物体面的周长,你有哪些办法?
指出:通过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我们知道了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要知道周长,可以把围成图形每条边的长相加,也可以用线围一围、量一量。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计算时想想可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独立计算周长。
交流:每个图形的周长是怎样算的,周长是多少?
注:板书算式,注意比较不同的算法,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计算周长,就是求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计算时,可以根据每条边长度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灵活地计算。
2“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每个图形的周长指的什么?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指一指。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多少?能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小朋友独立想一想。
让学生计算周长,分别指定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图形。
交流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周长的。(引导说明怎样想的)
指出,根据条件灵活的计算周长,可以使计算简便。小朋友以后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想,图国有更合理的方法,尽量采用。
3 思考题
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鼹鼠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他们跑的路谁长呢?
师:觉得小鼹鼠跑的路长的举手,觉得大象跑得路长的举手?
提问,小鼹鼠和大象跑的路线分别是什么?他们的路线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他们跑得路谁长呢?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2、布置作业。
认识火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的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
写有东、南、西、北的标牌各一张,校园平面示意图记录纸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全班学生分四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给各组取组名)
第二组
第四组第一组
第三组
1.请一名学生站在正中间,面向东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组?
2.为什么第一组有时在他的前面,有时在他的后面,有时在他的左面,有时在他的右面呢?
3.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描述这四个组的位置与方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教师站在正中间,拿出东、西、南、北的标牌。提问:你们每个小组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那一组应该拿哪一张标牌,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小时侯学过的辨认东、南、西、北的儿歌……。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组明确自己的方向后,把标牌放在各组的面前。
2.初步体验东、南、西、北
(1)请一名学生站在正中间,指一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面向东说一说,他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说一说,他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是哪一组?
(2)刚才,我们面向不同的方向,用前、后、左、右描述了四个小组的位置。现在,我们还是面向不同的方向,用东、南、西、北描述了四个小组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吗?
(让学生体会到:无论面向哪个方向,东、南、西、北是确定的,前、后、左、右会不断发生变化)
3.在游戏中辨认东、南、西、北
教师站在正中间,带领学生做游戏下面的游戏:
(1)东面的小组拍拍肩,南面的小组抬抬腿,西面的小组弯弯腰,北面的小组点点头。
(2)所有小组面向东,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西,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3)你们发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有哪些有趣的关系?
1.从东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南、西、北。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教师把东、南、西、北的.标牌收起来,请学生站在正中间,并蒙住他的眼睛转三圈,然后告诉他面向的是哪一个方向,让他指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其他同学当裁判。
4.绘制校园的示意图
(1)看一看、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确定操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场,并让每个学生完成下面的校园示意图。长方形中填写主要建筑场,正方形中填写相应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学生可以面向东、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写。
教学楼
体育馆图书馆
大门
(3)收齐学生的校园示意图,把全班学生带回教室。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2.第3页例1。让学生想像自己是小明那样站在操场中间,完成例1中的填空。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辩认东、南、西、北?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
2.练习一第2题。要求用东、南、西、北进行描述。
认识火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运转规律,学习看整点。
2、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内容:
?时钟》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小时钟若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谜语你见过什么样的钟?(闹钟、座钟、落地钟)钟有什么作用?(起床)
二、分发钟表, 给小朋友每人一个钟,请幼儿观察(请你把看到的告诉老师)师:两个针一样吗?
小结:最短的叫时针,较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 格。
三、《龟兔赛跑》故事导入师:谁赢了?
现在乌龟和兔子又比赛了,兔子代表分针,乌龟代表时针,它们比赛站在同一位置开始比赛。(兔子从12跑到12,跑了一圈;乌龟从12跑到1,跑了一格)谁跑得快?分针与时针谁跑的快?那再跑一次,乌龟会走到哪里?
小结:分针跑一圈,时针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时。
四:出示三个钟,请幼儿观察。
师:这三个钟一样吗?哪里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请幼儿回答。
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师1点整。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游戏:考考你,请幼儿拨钟。
那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来记录时间?(几点整就写几,两个点,两个0,表示整点)
五、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幼儿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拨。
六、出示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时间一样,而小朋友干的却不一样?
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回家和妈妈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
认识火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式过程
3、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0为什么没有倒数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口算题
(评析:上课伊始,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口算并进行分类,揭示课题,直奔重点,有利于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最佳时域知晓今天研究的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关系特点。教师只有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疑难症结,把握学生跳动的脉博,才能有针对性地下功夫。)
二、自学课本,初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评析: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同时,老师有时假装糊涂,把聪明留给学生,老师忘了,谁来帮忙,短短的话语满足了学生求知探新的成功欲,这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
三、举例验证,深入探究倒数的意义。
(评析:对于概念的教学,我们老师大多比较轻视,认为让学生读一、二遍记住就达到目的了。其实,这是表面现象,根本不能促使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高。所以,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的本身,这是我们数学教师不能丢的根本,也是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关键,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四、仔细观察,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五、综合练习:
(总评: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教师创设了与学生围绕倒数
这个知识目标进行民主、平等、和谐、生动的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包含了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有机组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素养的提高。本课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全过程,着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认识火的教案篇6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1)动手分一分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1)独立动手分一分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一)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1、成功之处
(1)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2)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
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2、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1)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2)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3)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