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书上人物的分析,有意义的读后感是能给人带去前进的力量和动力的,以下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老残游记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1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我觉得书中对大明湖的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看起来让我很受感染。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我曾两次去过济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别清澈,连护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摇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摆动。而大明湖中随处可见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无时无刻不活泼地冒着泡泡。
作者在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__。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____,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 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__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而读书是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和政治观点来评判古人的,古人的观点和现在是有出入的。所以读书时,不要过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观点,不能因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样而否定这是一本好书。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2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经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哀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为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3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由于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出自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判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见第十八回)幸亏此案被老残知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情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终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这十三人是被一种类似蒙汗之类的“千日醉”所害,通过雪得解药“返魂香”而救活)。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说内容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对北京济南一带的风情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4
?老残游记》断断续续看完了。看着前边倒不是很想后边,因为它是游到哪儿说到哪儿;看着后边倒是忘了前边。但想想觉得还是开头、结尾写得好,详细,修辞手法多样,人物呼之欲出,异常是女性的描述更是惟妙惟肖,从外貌深入到心理,比现实人还要入木三分。
通篇看来,感觉最深的是:
1、它的语言清新流畅、详略得当。该详详,该略略,详起来根根头发都要数一数,略起来用老土话、大白话一句概过。如游讲到饭菜时:“‘一品锅里的物件,都有徽号,您明白不明白?’老残说:‘不明白。’他便用筷子指着说道、‘这叫“怒发冲冠”的鱼翅;这叫“百折不回”的海参;这叫“年高有德”的鸡;这叫“酒色过度”的鸭子;这叫“恃强拒捕”的肘子;这叫“臣心如水”的汤。’”写几个女性写得尤为出色。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能够作为优美的散文化的小说来读。
2、构思别致、想法独特。世人皆恶贪官,喜清官,看作者咋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他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是啊,作者就是经过一个“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并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的老残,来揭露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也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提高的一面。
3、女孩儿的心事剖析得淋漓尽致。斗姥宫尼姑逸云的爱真是人世间的“至爱”,形象得无与伦比,真惭愧,还没有听说和经历过这样的爱,也没有想到或听说过一个女孩儿在没有家人和老尼姑的点拨下,思前想后,一条一条,头头是道,最终彻底“彻悟”——酒肉穿肠过,我佛心中留。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4、老残的江湖太馋人。第一,跟着当官的混吃混喝,不用掏自我腰包割肉心疼。要啥有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人拿钱,乐得自由享受又受人尊敬。第二,江湖里,镖局、土匪互通有无,以求共生,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可是江湖里有声张正义的侠客,更有鱼肉百姓的恶徒,走在江湖,图的就是一个热闹,一个名声。像金庸小说一样。
5、结尾不太懂。作者用了两个章节来叙述鬼魅,天堂地狱(主要是地狱),最终也没回到阳间,不了了之(可能是书的问题?)。明白它是劝人向善的。但用了很多刑法,惨无鬼道,但我想,其作用会不会像坏人在电视中看到某些方法,在现实中对待无辜者一样,正看反用了?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5
?老残游记》是清末刘鹗以“鸿都百炼生”为笔名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而攻击官吏处亦多”,把它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是由《初集》二十回、《续集》九回和《残稿》约一回叁部分组成的,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走方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敍了他游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部小说,总的来说,在以下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通过对酷吏的描写,谴责了封建官吏残忍的罪恶行径
1.“清官”玉贤。玉贤是北京曹州府的知府,号称“路不拾遗”,而这“美誉”的背后却是乱杀无辜、冤案累累。他不择手段,陷害良民,赛过活阎王,此人在任不到一年站笼里就站死了2000多人,其中“大约十分中九分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四口死于强盗栽赃,小杂货店王掌柜之子因直言而遭祸,马村集车店掌柜的妹夫惨遭捕快陷害,等等,都是在玉贤的血腥统治之下,死于非命,而老百姓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还得含着泪称他为“清官”“好官”,都是因为不能忍受他的淫威统治,由此而达到路不拾遗的情形,但是此“路不拾遗”不同于古时的路不拾遗,小说中也记述到“大凡酷吏的统治,外面都是好看的”,路不拾遗就极具了讽刺意味。
2.“能吏”刚弼。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过于刚愎自用了。一向以清廉自命,主观武断,刚愎自用。他审理13人命案,既不认真研究案情,也不深入查访瞭解,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认定是魏氏父女所为,而且一意孤行,乱用重刑,将魏氏父女屈打成招,用时摆出一副清官的面目,将魏家向他说情行贿的银票当成罪证,自以为不要钱,不问青红皂白,任意去做,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所以就可以为所欲为,刚愎自用,在他的淫威下,很多老百姓遭了殃。
玉贤和刚弼所谓的政绩都是通过残酷虐民换来的,“官愈大,害愈大,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残,宰天下则天下死”,深刻揭示了这些酷吏可怕的精神世界,掩盖在清廉之下的是无比的冷酷残忍。
(二)小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医学、水利、文学、佛经、易经和神话传说等,涉及面广,题材广泛。
小说第十回写到黄龙子问申子平为什么月亮十五就明瞭,叁十就暗了的问题,就这一问题,黄龙子、申子平和玙姑都表达各自的见解。
第十一回谈到歷史变迁,“叁元甲子之说”未免具有神秘预言的色彩,但是却预示着社会的变迁。这一回中同样谈到了佛经中阿修罗王与上帝争战的神话故事和《易经》的卦象问题,通过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瞭解各代的神话传说和古代文化。总之,黄龙子、申子平、玙姑叁人促膝长谈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小说第十四回、十五回写到宫保在治理黄河问题上,盲目相信西汉贾让“不下河争地”的论调,轻率的做出废弃民垫,煺守大坝的决定,以至几十个县,几百万百姓的生命财产被黄河水吞噬。
至于医学方面,老残本身是一个郎中,为很多人只好了疑难杂症,其中涉及到很药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之所以小说可以涉及到如此广博的知识面,与作者刘鹗的博学是分不开的。据悉,刘鹗虽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但自幼受到西方文化、近代科学的影响,精通医学、数学、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做根基的话,很难写出这样的作品。
(叁)通过对老残在阴间的游歷,从侧面写出神鬼观念,因果报应,宣扬要弃恶从善
1.小说第七回到第九回完,用了大量的篇幅老残以鬼的身份在阴间的游歷,记述了阴间与阳间的异与同,并且着重写了阴间的酷刑。这些受酷刑的鬼往往都是在阳间做了坏事,在阴间受到了残忍的虐待,具有因果报应的色彩校
如《续集》第八回中写道用狼牙棒把一个大汉打的血肉飞溅还不算完,还要把他的骨头扔到油锅里去炼,极具残忍;又写道因为口过积恶,而将人拿到大磨子底下去磨,这些都是非常可怕,非常残忍的。
2.神鬼观念
小说中写到了各式各样的鬼,上至阎罗王,下至唔神、阿旁(凡地狱处置恶鬼的差役,总名都叫做阿旁)。鬼是可以成为的神的,他必须积善成德,才能登极乐世界。《续集》第九回最后写道老残身上带有檀香的味道,被认为是在阳间结的佛菩萨的善缘发动,就要上西方极乐世界了,说明了人只有为善才能得道成仙,道极乐世界去享福,而不是在阴间受苦受难。
3.阐述了道与钱、钱与罪孽的关係,宣扬弃恶从善,弃除拜金主义
?续集》第七回通过老残的口吻写道“道比钱有用,你想,你虽不算富,也还有几十万银子家私,到如今一个也带不来,倒是我们没钱的人痛快,活着双肩承一喙,死后一喙领双肩,歇耗不了本钱,岂不是妙”,又通过梁海舟写到了“你知道银子是带不来的,你可知道罪孽是带的来的罢,银子留下给别人用,罪孽自己带来消受”。
(四)《老残游记》刻画了叁个优秀的女性形象
1.白妞王小玉。第二回中写老残在明湖居听白妞姊妹唱北京梨花大鼓,写了白妞的聪明和对改革梨花大鼓所做的努力,见到本人后又刻画了她的外貌,尤其写了她的眼睛,而她那悠扬的歌声更是令人陶醉不已,“余音绕梁,叁日不绝”。
2.《初集》中的玙姑。申子平在去请刘仁甫时得遇玙姑,着意刻画了玙姑的才学,她的言论很是令人受用,在那个妇女不受重视的时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3.《续集》中的逸云。小说中用了很多回的篇幅记述了逸云和任叁爷的热恋,并且採用的是自白形式,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将一个青春少女对于情欲、物欲的强烈渴求和盘托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老残游记读后感篇6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由于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出自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判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见第十八回)幸亏此案被老残知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情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终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这十三人是被一种类似蒙汗之类的“千日醉”所害,通过雪得解药“返魂香”而救活)。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说内容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对北京济南一带的风情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