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你们对名著片段的了解,读后感指阅读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想法应用文字撰写出来的应用文种,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时光的读后感6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时光的读后感600字篇1
人生路漫漫,可流年却恰似离弦的飞箭一般。蓦然回首,竟发现你——阅读,悄然地伴我度过了那么多美好时光。你让我一丝庆幸,原来,生活中,你与我形影不离。
美好的时光,是你陪我同李清照同销万古愁。千古难遇的才女,谁能忘却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谁又可以忘记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楚与寂寞?虽是女子,可依旧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大放光彩。提一壶酒,于竹舍听场春雨,青州的安好岁月似乎就在昨日。你,让我遐思,或许,当已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流落江南,仍还想起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闲情;也许,李清照只想为一名普通人,无论贫穷富贵,只求现世安稳,于愿足矣。只是,你让我知道了,山河尚且破碎如风飘柳絮,身世又怎能不似雨打浮萍?重阳黄花再看取,已是满地堆积,比那黄花瘦的人更为惨淡。谁,还再会与她为诗词一比高下费尽心血?直得帘卷西风,守窗独坐……
是你,让我惊叹岁月无情,人生如梦,梦如戏。但,我们仍应微笑面对。
美好的时光,是你随我看屈原挥舞一缕清瘦的长袖,身着一袭白色长袍,腰佩一把长枪的保监宝剑,高洁而飘逸,坚韧而沉稳,孤独地从汉北走到江南,萦萦求索,缓缓地流浪,苦苦追寻的只是那就是救世救国的真理。你让我看见,屈原腾云驾雾,越过楚山,独立江畔,沉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遥望湘水滔滔,仰望白云飘飘,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似乎使我瞧见了屈原高大的背影,感受到了他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时光的读后感600字篇2
时光一去不复返,而随着时光逝去的有人,有事,也有物。
书店里那么多书摆在那里,而我一眼就看中了那本书——《时光收藏人》。天空中,长颈鹿弯着脖子,叼住一个小朋友,而它脖子上还骑着许多动物还有人,画面如此美好。
这本书有很多故事组成,而第一个故事《一本书书店》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主人公回乡下探亲,上山采蘑菇,在深山中看见了一家书店,店名叫“一本书书店”。店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进书店。店里有好多书,但是书名都叫“最后的__”,内容都是描写的最后的什么动物或者植物。一位老爷爷向“我”解释了这些书名和店名的原因。而当“我”走出这家书店,再回头寻找这家书店时,一切都在“我”眼前消失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爷爷给我说过的他小时候上山砍柴的故事。每次他上山砍柴时,总能捡到草丛中的野鸡蛋,看到灌木丛中小动物们的身影。那时候我常常幻想着自己与林中的小动物们能有一次有趣的邂逅。可当妈妈带着我爬了龙池山、十八弯等等宜兴大大小小的山后,却连一只小松鼠都没看到过。石阶上不知是谁扔下的纸片和空水瓶似乎在告诉我为什么,而那些矗立在山间的树木,在风中低低地呜咽,仿佛也在向我诉说着什么。
我在电视上曾经看到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个时钟每个点都是一种动物,而当分针每指到一种动物,它就消失了。这则广告形象地反映出了地球上物种的灭绝之快,和人类的自私自利以及愚蠢。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懂得保护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
其实《时光收藏人》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美好的故事在里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时光的长河里奋力前进,都在憧憬着前方美丽的希望。可有时只要你稍稍回过头,便会发现我们已经丢失了很多东西。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记得那些美丽的时光,收藏在心里,保护好这些美好。
时光的读后感600字篇3
读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这篇文章之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的维也纳,显得非常单调。“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作者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吕听到这番话,把他带到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他扒开草好好看看,此时作者又非常吃惊,因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着密密的小花,它们纯洁、娇孝鲜亮,只比青草矮几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劲,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看到这里,我已经被触动了。因为这些花儿不是为外面的风吹雨打而胆怯,而是被草压在下面。但是终有一天顽强的花儿会冲出草丛,特别引人注目。
时间过得飞快,作者马上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但还未看到这些花儿从草丛中冒出来,此时作者又感到非常遗憾。没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蒙蒙细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隔着车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变了:一片绿色的维也纳此刻变得五彩缤纷,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作者下了车,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这景色与前几天的相比,简直是改天换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万千。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使作者心头怦然一震,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花都有这样的勇气,何况是人呢?。
时光的读后感600字篇4
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只有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才乍然出现。但是,时光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没有闲静的分分秒秒,没有刹那的灵感乍现,你是不会知道的,犹如我们不知道人生什么。
停电是一个契机,现实的世界昏昧了,精神的世界却愈发的透彻。
最初,冯骥才只不过是在追忆这一年,寻找那些深深浅浅的留下的足痕。动机很简单,那是大众固有的情愫——“年根儿”。
它叫我们顿时发现,“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
此时的时间,比朱自清的《匆匆》还要匆匆。可倘若这份独叹和自怜,就叫冯骥才,也未免叫人小瞧了他。总不该这样的,我想。
果不出其然,笔锋陡转:在烛光散布的尽头,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
何以是“逼视”和“拷问”?冯骥才为你娓娓道来。
当不动声色的时间变为真切可感的八百年,当我们追讨那个艺术品背后的鲜活人生,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才于这一刻,穿越夜的浓雾,刺入观者的内心。咄咄逼人。
遥遥的时空间隔,反而凸显了生命精神的令人震撼。
这尊雕像,就是那位民间艺术家存在的证据。文学作品何尝不如此?尽管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那样惘然地惜叹时光的一去不返、生存证据的无处找寻,可也许若干年后,《今生今世的证据》,却将不管不顾地要成为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艺术作品注定比现实的人生,存活得更长久。那么“证据之后”呢,我们担心的不正是证据的消亡吗?
冯骥才告诉我们,证据不会消失无影踪: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当一部作品深入人心,当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共鸣中被接受,它就有望融进新的机体,化为新的灵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成新的自我存在。人类的精神之树因而繁茂苍郁。我们的精神生命和我们现实的肉身一样,就这样长长久久地保存下来、延续下来,生生不息。就连这个星球毁灭了,也要化为宇宙尘埃;成就物质的平衡,而不会绝决的消失。
从这意义上说,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古代和古人存在过的证据;我们的精神血管里,一直流淌着古人的血。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曾经”中一路走来,无论昨日“堪”与“不堪”,我们都不能断然地否弃。时间是个无所谓的概念,只是我们的存在形式一直在变。仅此而已。
想要我们不存在或是不永恒,都难!在物质的世界里,永恒,是个客观存在而无需人的主观追寻。但是,“精神”不同——我们的内心世界割舍不了精神之“色”;“色”即事物之间的种种差异,以及我们因这种差异产生的种种感觉、种种情感、种种思想的倾向。
我们或可忍受物质的变形、趋同、归化,却无法忍受精神的消融——那意味“人”之生命的完全消失。所以每个人都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唱响自己的绝音,吼喝出自我的特质。惟其如此,我们的世界,才是精彩纷呈的,我们的时光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冯骥才说的“永恒”,应该是这个意思。尽管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消融是必然的,色终要成空的;或者色一直是“空”的,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事物都在发挥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恰恰因这种“不可替代”,才造就了万物之间绝对的联系和相对的差异),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才是艺术的可贵,才是人的可贵。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人的属于“自我”的生命,只有一瞬;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时光留驻,让瞬间永恒、让平凡伟大的路径。有这条路吗?
我第一次觉悟到,“创造”,便是这条路。因为创造,我们的生命便永远停留在,艺术品创造的那一刻。
就如冯骥才,他在对雕像的关注中,发现了八百年前,那个知识、技巧和情感运行的过程。用他的话说,就是“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和“阳刚正气”、“直逼邪恶”的精神。这就是创造者的独有之“色”,是他身上的美的特质。于是,“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这里有对美的发现,也有对人生意义的大彻大悟——在这一刻,在这停电的夜晚,在这沉沉的黑暗中!平日里、白天里,“我”有否注意“它们”的存在呢,我该怎样关照自己的真实人生、精神生命呢?
唯有“用心”。
唯有“用心”,作者才能带我们回到天王雕像创作的那一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回到冯骥才写作此文的那一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回到考试做题、略显紧张的那个考场上,回到令人好奇而神往的那个初读的时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个生命精神流淌的过程,才能知晓知识和体验来自何方、走往何处,才能预见它们未来运用的种种可能性。
这是再造,也是创造;这是“用心”的意义,也是“过往”的意义(“未来”存在的意义,则是让人预支一些东西,获取成长的养分)。学习——或者说欣赏,或者说创造,或者说认知,或者说享受,其实质,就是“回到过去”。
一切让人想起张丽钧的《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上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解救”出的,何尝不是自己呢?
就像那个用木桩做成的椅子。它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那个大块头的木匠卡尔布,不过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作木匠的,真不知是成就、发现了木桩,还是成就、发现了自己。
知识技能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的情感和精力要交付于谁?
当这个问题曾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一方面,不相信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所谓大道理,另一方面,对于我“用知识、技能创造快乐、区辨美丑”的观点,却也是不屑的——为了工作、为了生存,那才是现实的人生嘛!没错,生存或许就在眼前,那样赤裸裸;可是生活呢?人生里应该有生活、有美感的。否则,怎堪成其为“人”?
“人”的身份证,有两面——创造者和欣赏者。
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是将美显示;对于欣赏者而言,就是将美发现。两者看似有别,但是“创造”的本质,却是相同的;回溯过往,追寻经验的过程,却是相同的,情感的投注,知识的运用,精神的活动,却是相同的。
这就难怪,作者的身份一直在两者之间游移、摇摆,而最终定格在“创作者”上——那才是他艺术家的本色,不是么?
“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
认识的清醒如同足迹的清晰。
“……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
其实,这是人生无法释解的悖论:
如果不去“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如果不见“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甚至没有由会议和活动组成的人间俗务、凡俗人生,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那些“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情感体验,又到何处去找寻呢?没有这些,纸上的文字真的就不褪色了吗,艺术的生命真的就能永恒吗?毕竟,真正的源头活水,还是现实的人生,而不是书本及其它。我们无法摆脱那些纠缠和应酬时,就当求得在区辩和思索中为自己的精神存在拓展一个空间。把这个空间的动态变化记下,就同样成了时光走过的印痕,成了我们存在的证据。
很多时候,自己的时光须得别人的恩赐;很多时候,自己的时光无需别人的恩赐。呵呵。
但是,面对这个逼视、拷问“我”的灵魂,“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不得不思考,在人群里穿越、钻营了一年,可曾遗失了本真、遗忘了永恒?
忘了?或是没忘?
你有权保持沉默么?你以为可以逃避么?
在自己的真神面前,你往何处仓皇而逃?
分明是自己的心灵,刺破了八百年,也看破了一个艺术家人生的真相。因而这“尴尬”和“狼狈”,恰恰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怎样的认真、简单和可爱!让我们无法面对的,常常是这样的“本心”,而不是现实;回到现实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希望,鼓起的总是勇气。
一番苦拼之后,等待着我们的,依然是愧怍。
冯骥才也不例外。灯亮物明,恍如更天换地。再没有谁,逼视,拷问,咄咄逼人。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了——确切地。
朝闻夕死。
就像课时那位同学所说的,时间的流逝就在此刻,而因为《时光》,因为创造,因为替生命着“色”,冯骥才得以挽留了一段非凡的时光和一段特别的思绪。对于我,《为生命着“色”》,又何尝不是如此。
时光的读后感600字篇5
时光好像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行的进程;时光好比一座矿山,它带领我们去寻找生活的宝藏;时光好比一架穿梭机,它能带领我们遨游历史的长河……
时光犹如长流水,一去不复返,值得我们好好收藏。于是,在今天,我读了《时光收藏人》这本书。这是一部有助于孩子心灵成长的童话故事集。它以作家的亲身经历及其充满地域特色的故乡小镇为原型,讲述了各种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小精灵和大人、孩子间发生的关于友谊、爱、生命的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汤素兰,国家一级作家,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为孩子们写作,尤其擅长童话,作品也多次获奖,写入语文教材。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小敏的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吵架,没有人再关心这个家,所以只好自己下楼扔垃圾。当她把垃圾交到收破烂的老爷爷的手中时,老爷爷就问她为什么今天是她下来扔垃圾,而不是她妈妈。于是,小敏把原因告诉了老爷爷,老爷爷给了她一片玫瑰花瓣,这片玫瑰花瓣是原来爸爸送给妈妈一束玫瑰花中的一片,当小敏拿给妈妈时,唤起了妈妈与爸爸之间美好的回忆,挽救了他们的婚姻。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时光是美好的,有些可能是痛苦的。美好的时光很短暂,痛苦的时光却很难熬。美好的时光我们要好好收藏,因为那是在我们生命中的一份美好的回忆;痛苦的时光我们可以选择忘记,因为时光是最好的良药,它能抚平人类心灵的创伤。
如果你的时光丢了,没关系,我来帮你找回来。
时光的读后感600字篇6
我相信大家对冯骥才这位作家并不陌生吧!《珍珠鸟》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冯骥才这位作家。我选材冯骥才的散文作为读书报告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我个人喜欢阅读散文,散文的阅读是视觉的和心灵的享受。第二:冯骥才的文笔通俗易懂却不乏人生哲理。他的每篇文章散文都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令人在不经意间引发思考。正如有人对冯骥才散文的评价中所提到的①:“冯骥才的散文像一首闲适的诗,平缓而舒畅,像溪流涓涓流入读者的心田。”
冯骥才是一位地地道道天津人,所以他的文章中包含了许多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以及风俗。他本人从未离开过家乡,对天津的民间习俗可以说是非常了解。文笔对准市井村民,雅俗共赏。可以说是一名通俗小说家。在这本散文精选无论是怀人记事,还是寄情山水或者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辞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之魅力,撩人心情。
我个人十分喜欢冯骥才对事物的细腻描写,在这本散文精选中,我对四季篇《逼来的春天》、《苦夏》、《秋天的音乐》、《冬日絮语》最为难忘。他通过自己对四季的亲身体验,对四季变化用最质朴的语言,最敏锐的视觉捕捉每个细微的细节。字里行间给人一种亲切的美感。虽然没有过许多华丽的词藻,但是他的文章却给人一种动感,,他通过艺术手法加上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一篇文章变成一幅幅充满动感的图画,冯骥才的散文中常常涌现出引发人们共鸣的哲理句子。这一点也吸引着我。比如在四季篇中,他将四季比喻成四眼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令人拍手叫绝。“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作者通过对四季的比喻,将春天的万物复苏比拟为希望,夏天炎热的苦告诫人们要学会吃苦,秋天以音乐为背景倡导人们享受艺术,冬天的来临告诫人们岁月的流逝。季节有起承转合,人生何尝不是。
在《逼来的春天》中,作者首先从冬季过渡到春天,万物各个细节描写的十分细微。然后用一个“闻”字,正式引出春天的概念。那为什么春天是一种味道?是种怎样的味道?作者有做出一番巧妙的解释。灵活地应用了通感,让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最后,用一句哲理的话语点出目的。“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揭示了人生偶尔会遇见“坍塌的冰”,而不可能只能看到表面,何不换个角度想,或许这坍塌的冰正是上帝给予你的另一种途径。接下来又一句:“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个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一轮竞争。”揭示了一个道理,为人生目标奋斗一定要做好准备。
在《苦夏》中,作者在文章最后点出他个人最爱的季节莫过于夏天。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作者在文坛的重大成就不仅与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学底蕴相关,还有一点就是他吃过的苦比别人多。在《我心中的文学》中,他自述到:“我相信,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条件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谁让生活的祸水一遍遍洗过,谁就有可能成为看上去亮光光的福将。”作者经历了“十年动乱”,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并不把他们单纯地看成祸水。“没有磨难,没有牺牲,也就没有真正有力,有发现,有价值的文学”所以在《苦夏》这篇散文中,作者大量文墨是早描写自己的亲身感受,将人生的“苦”与夏日的难耐和难熬相互融合,更能让读者读懂作者的心,明白作者的用意。⑥“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力中才会感到自己数以强者。”所以,想让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前提必须是要会吃苦,能吃苦。
在《秋天的音乐》中,作者又将艺术手法中的音乐融入文章,让文章更附有美感,但是这篇散文初看带有一些忧伤的味道,但是细细体会之后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用意。“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死亡……”作者提出了奉献精神,奉献也是人生活品德中不可缺少的篇章。每年年末中央台都有举办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许许多多人为社会无怨无悔的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他们的故事催人泪下,他们的精神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将这句话用在解答《冬日絮语》中作者留下的问题。作者提出:“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作者没有给予正确的答案,留下一个问题让人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许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讨论话题。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更值得人们去深思。
不仅仅是四季篇,冯骥才的每篇散文都透露这强烈的哲理气息,或许是对于人生的思考,或许是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写到:“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情语皆景语也”。这句话用来形容冯骥才的写作风格恰到好处。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是作者寄情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的情感波动形成景语。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诗词写景如此细腻,写景的散文也大致如此。冯骥才的写景散文文章文笔细腻,借景抒情,又赋予深深的哲理味道。这是作者成功的所在吧!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人生好似一幅未完成的四季画,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给这幅未完成的画添上华美的结尾。
时光的读后感600字篇7
寒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名叫《时光收藏人》的书,这本书是位名叫汤素兰的作家写的。书中讲述了许多生动有趣、又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我带着好奇和疑问决定一探究竟。
书中包含了《一本书书店》、《时光收藏人》、《桥姥爷》等一些小故事。神秘莫测的“一本书书店”的店主、个性十足的“时光收藏人”、温暖治愈的小魔术师珊诺……每个人物都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桥姥爷》这则小故事写到:因为那座桥立在村前已经很长时间,经历了很多的风雨而不倒。时间一长村民就把桥的精气神凝聚起来,并在每个人的心里变化成一个人或是神——桥姥爷。村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拥有桥姥爷的体魄,家里都够风调雨顺,都会去拜桥姥爷,希望桥姥爷能保佑他们,老百姓能过上舒心的日子。在每个村民心中都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平安。大人希望和自己喜欢的人永不分离。怀着这种信仰,人们快乐坚强的生活着。
说到书店,大概可以用书的海洋来形容,可你看到过《一本书书店》吗?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奇怪呢?其实这个书店并不是真的只有一本书,而是每一本书都记录了某一种植物,或是某一种动物,或是某一种习俗,这些植物、动物和习俗有的都快要消失了,所以每一本又都写着《最后的……》。很多年以后,当以后的人们要了解这些文化时只能到书里去寻找,那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要从小做起,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现在或不久的将来一些物种即将灭绝。
?时光收藏人》这本书虽然都是虚构的童话故事,但是我们能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友情的意义,以及对生命、爱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世界。
时光的读后感600字篇8
“一个人的美好时光最好可以自己收藏。但如果你把它们丢失了,遗忘了,也没有关系,我会帮你把它们找回来。”这是汤素兰著的《时光收藏人》中的一句话,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同时,这句话也是整本书的引导。
本书依靠“我”发现了山中一本书店,并知道了许多美好的时光、记忆,由此展开的故事情节。朱自清也说时光“像针尖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长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较喜欢作者的一句是“一个人的时光有些是美好的,有些是痛苦的。痛苦的时光特别难熬,美好的时光却容易逝去……我真正的职业是‘时光收藏人’,我收藏美好的旧时光”。
这些故事就是我生命的痕迹,是我对过往时光的收藏。我把它们剪贴成册,愿与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因为我喜欢做梦,尤其喜欢做白日梦。当我把白日梦写下来,就变成了童话。”这是汤素兰老师写童话的理由,她虽已成年,但却仍然保存着幼时的天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古代哲人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确实,时光一去不复返。有的人明白时光的宝贵,努力学习知识;有的人为了不虚度光阴,拼命工作、建功立业。我也常想,在这飞逝的时光里,我又能留下一点儿什么痕迹来作为证明呢?
时光飞逝,但却永存,即使丢失,也将寻回。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