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篇范文网 >读后感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感受性的文字,说到写心得体会,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经历,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8篇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篇1

习近平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篇2

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书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而我本人也是爱不释手,读完了还再想读,意犹未尽。

怀着虔诚的心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蕴含的精神力量深深打动了我,引起情感强烈共鸣,从中找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源,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和洗礼,更对读书学习、理想信念、工作与生活、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责任与担当、服务与奉献、苦与乐、得与失、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才能成就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一个黑白颠倒、美丑错乱的时期。但是,在陕北农村的七年,习近平总书记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就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内心深处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有关。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敢于担当的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具备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细节中时时处处去体现,因为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

二、学习,才能走向未来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知识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勤学为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党治国治军中的政治理念。这也告诉我们,只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分析,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我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走向未来。

三、艰难环境的磨砺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害一个人。究竟如何,关键看每个人的人生态度。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磨砺得更加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坚定了要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延川贫瘠的土地,让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农村基层,了解了中国贫困农村的面貌。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只要保持一颗永不言败、无所畏惧的心,人生就没有什么难题。

四、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

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到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一再强调脱贫要攻坚、脱贫要精准,这与他七年知青经历所形成的为民情怀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公务员,我们要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弄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用心服务,履职尽责,干好本职。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了我,使我获得强大的正能量,激励我前行。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篇3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扎根农村、扎根农民,在农村艰苦历练,坚韧成长的奋斗历程。年仅15岁的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由北京高干子弟蜕变成真正的农民,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夜读,还常常要忍受吃不饱饿肚子的煎熬,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坚持学习,并时刻想着为乡亲们办实事,今天我主要从学习和对农村感情方面谈谈体会。

一、爱学习、会学习、不断学习。

在长途坐车带行李很不方便的情况下,习近平带了重重的两箱子书,足以说明他是很爱读书的。到了梁家河以后,他利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读书时非常注重方法,常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补充,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就一个观点、一个历史事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相互验证,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经常会引经所典,很多都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对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把握的非常好,这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是分不开的。他的读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

他的阅读面非常广,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又有国外文学名著,还有大部头的历史巨著,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在2015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一口气列了那么多名师大家,这些人的作品他都是实实在在读过了的。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会。

实践表明,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发挥长远影响。后来,他在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都号召大家读书学习。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五年间,更是多次直接讲到读书,甚至为学员开列书单。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专门就全党的学习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二、对农村有深厚情怀。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指出,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陕北的经历使习近平与普通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了深刻理解,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梁家河时,习近平与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在村里创建铁业社,增加了村民收入,带领乡亲们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离开梁家河后,他帮梁家河通了电,修了小学,后来又修了桥,心里始终牵挂着延安人民。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还指出:“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后来的很多事情印证了习近平的这一说法。1985年,习近平任县委书记时第一次率团访问美国考察农业。他注重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并不盲目崇尚美国农业所代表的“西方模式”。基于对国情的深切认知,后来他说,“那种大农业的道路看来不行,就看东北那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怎么样,那也有个成本问题”,“很多东西啊一定要因地制宜。什么是科学,并不一定是大、洋、全,并不一定是所谓的机械化。要最小成本、最大效益,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现实。”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一些人开始推崇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综合农协”。习近平冷静指出,从人多地少,从耕作习惯,从人文背景,日韩模式与我们有相似条件,但也不能照搬。他们那个体系,他们那个发展脉络,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则不能抛开我们的历史。所以,既要借鉴外面,又要走自己的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过去五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地地道道的“水泥”路,一下雨路上全是水和泥,老人出行很不方便,现在村里都修了干净整齐的水泥路,而且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村民出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今年开始,马路边还放置了垃圾桶,生活环境较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其次,生活更方便了。通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压水井”的时代;天燃气管道正在铺设中,估计今年春节能用上天燃气;农村电网也进行了改造,以前的电只能用来照明,而且灯泡还是昏暗的,大功率电器根本无法使用,现在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都可以正常使用了;光纤也通到了村里,以前看电视主要是通过卫星接收器,信号很不稳定,现在在农村也可以看互联网电视了。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村里不断增加的小汽车是最好的证明,春节期间,镇里甚至村里都出现堵车现象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行财税体制与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是解决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财政干部,更应该响应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努力为财政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篇4

近日,中央党校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将今年年初在学习时报上连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汇编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在全国阅读、学习的热潮中,西宁市委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座谈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一周年学习贯彻工作,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市委书记王晓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王晓指出,党的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学习任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以领袖人物的具体成长阶段为切入,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以领袖人物的内在成长规律为主线,视角宏大、脉络清晰、概括凝练,两者经纬相织,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艰难困境磨砺中、丰富革命实践中、复杂国际斗争历练中成长的过程,系统、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王晓指出,近年来,西宁市委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每次市委常委会议都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贯彻措施,努力把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普遍性、客观性真理转化为西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深感学总书记讲话就是学真理,是早学早受益、深学深受益。对于坚持把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作为思想方针、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实践标准的西宁来说,更应该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方面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

要把《知青岁月》当作重要教材来学

王晓指出,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既要将这本书当作史来读,更要将这本书当作经来读,做到经史结合,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事业发展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是内在的、必然的。比如,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学习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次,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本关于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教材。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要把成长经历结合思想经历来看

王晓指出,对全党同志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认真研习、领会精髓、把握要义。一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二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统一;三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实践特质与理论特质的统一。

王晓特别强调,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历程,善于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来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要准确认识深厚思想根脉。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一个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原点(人民群众实践),在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延安),在孕育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文革结束前夕),系统进行实践、学习、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发展的宝贵机遇。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各位思想巨人担负着同样光荣的使命、思考着同样重大的问题、开创着同样伟大的时代,决定了以此为起点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要自觉认同绝对思想权威。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正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人民为本的初心中,我们坚信这样一位领袖所凝练的思想、所开创的理论,必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要深入了解重大思想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时也是当代世界处于大变革的前夜。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战以来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正在酝酿着深刻变革。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孕育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改革精神、宏大的创造魄力。这样的思想特质,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够敏锐、深刻地把握党情国情社情的重大变化,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要把学习贯彻融入西宁实际来抓

王晓指出,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

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不是静态的,而是对96年来这段苦难辉煌历程的所有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启示的尊重和掌握。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不是孤立的,是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的根本保障,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13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有奋斗、所有实践、所有探索的尊重和延续。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把总书记嘱咐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好、落实好,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当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排头兵。

要把思想养分与精神养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起点和源头,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又要注重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要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抓紧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与总书记成长经历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党校等教育培训阵地进教材、进课堂,还要把握领袖人物成长经历也是党史、党的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拓展党史研究领域。

要把干部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起来。在抓好党内干部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大众化方式、新媒体手段,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和人格魅力,把西宁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信与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爱结合起来,形成和保持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整体性、实践性、持续性绝对忠诚,凝聚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幸福西宁篇章而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篇5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通过拜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画面。深切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这本书从“知青”、“村民”、“各界”三个视角,用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小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习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历练经历。书中的每一个奋斗故事都很实在,但这么多故事背后有又多么的艰辛,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凝聚在一起,就诞生了“伟大”。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当时,青年习近平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与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同是当年插队知青的何毅亭说:“一起插队的同学和校友,或入伍,或招工,或上学,一个个走了,自己仍在农村的心情是复杂焦虑的。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认真干活读书,不仅入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从容坚韧、这种任随风卷云舒的淡定让人们敬佩,在梁家河,他组织群众修路、建沼气、办代销社、打井,以实干引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这足以启示当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近平一样,不断的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真正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砥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培塑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从首都来到农村,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可以概括出“三个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他是插队知青在农村呆的时间最长的;插队的地方是陕北条件最艰苦的。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正是陕北这段艰苦岁月的磨练,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很难体会当年温饱都是问题的情况,但是同样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各种困难。习总书记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磨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是唾手可及的,都离不开筚路蓝缕的奋斗。我们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不怕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坚定知行合一的良好作风。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会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箱书。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里多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这几年习总书记的每次讲话都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充满自信。这种素养和格局十多年积累的结果,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是很重要的。当前,我们处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扑面而来,我们要不断进取,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养成,养成爱读书、善读书、会读书的习惯,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用学习指导工作,武装思想,陶冶情操。

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诫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篇6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都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方面。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同时获得了读书与行路的双重收获,因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习近平在青少年时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进而实现求真与务实的统一。这本书讲述了习近平同志的成长与人生体验,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生动的党的群众工作课程,其中渗透着习近平从融入群众到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通过一再阅读,让我深刻理解和领会到如何通过求真务实的生活与工作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成长。

1969年年初到1975年10月。少年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吃玉米“团子”。在这七年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习近平迅速成长起来,正如他所说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才几天,习近平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习近平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并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习近平把好一些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真诚相待,一直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包容、关心;习近平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习近平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继承了父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完成了他的人生升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习近平“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习近平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同时,也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练,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更是当前的青年干部锤炼党性、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一次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口碑,成了一名“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他用亲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习近平的所作所为,给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带给大家前进的动力。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新时期的年轻干部理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只要符合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难度再大也要努力办;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与民争利的事有再大的诱惑也要坚决抵制,做到廉洁刚正、执纪严明。在工作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成本账等,逐项比较分析,明辨利弊得失,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持续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干部作风的转变,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此,我们在工作上要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特别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步,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磨练党性、不断成长。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篇7

学习《_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深为朴实、平易近人、爱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青年_所鼓舞、感染,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与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个特定年代的印符,只有彻底完成从青年学生到农村行家里手的蜕变,才能在农村生活中得到认可与尊重,才能有资格带领农民兄弟投入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的战天斗地的革命洪流中。凡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想象到一名大都市学生到农民领头雁的辛酸与艰难。今天看来从人民群众实际出发,从我们的国情出发,让我们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只有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难,才能在人民的心里有我们基层干部的位置,这就是平易近人的效果。

其次是真正为群众办点实事,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事作风,为当地群众真正干出一点事情来,说的住嘴,记得住的“民心小事”。我们伟大的领袖_在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时,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沼气池,这在当时是真正的民心工程、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为什么?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开山造田、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特殊历史时期,农民做饭烧水所需的柴草极为短缺,建设沼气池,一则解决缺柴烧的困境,二则有利于减少砍柴割草,绿化荒山,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三则改善人畜粪便污染环境,开启农村美好幸福生活。但从第一点来讲,是解决当时制约农村生活的关键问题和困难,是迫在眉睫的民心工程。真抓实干,让当地群众受益,真正为了群众而真干事情,人民至今不能忘怀。

再次是坚持学习。时年15岁的_,到农村时带的最贵重的行李是书本。尽管农村的环境很艰苦,小小身板常常不堪重负,一天劳作之余,仍然坚持读书学习至深夜。同时,他更重视农民的文化学习,一边劳动,一边教村民学习,全村人都会书写自己的名字,更有一大批农民因文化而受益终生。教学文化化为启智、致富动力。正是由于_勤学苦干和农民兄弟的普遍认可,才得到村、公社的推荐到大学学习。通过7年的“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锻造了自己,提升了自己,为以后的人生走向奠定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七年知青会心得体会篇8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对那段令人难忘的知青岁月和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七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学习,就我所感受到的梁家河精神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习近平同志有着不懈奋斗的精神。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学生,从首都北京到落后贫穷的陕北小山村,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他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不仅坚持读书学习,而且很快融入了这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他不仅积累了自己,更是锻造了自己,这种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人生道路上,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七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七年。就像他们的知青伙伴们说的,他的表现处处与众不同。一个年轻人,他心系农民,心怀天下,不是因为自己到了穷乡僻壤而浑浑噩噩,而是坚持学习,认真思考。通过这七年的经历,了解了基层,懂得了国情,丰富了思想,锻造了灵魂。终于是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大国领袖。这一切皆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他成长成熟的园林。

习近平同志有着以民为本的情怀,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不仅与群众打成一片,更主要的是他处处为村民着想,特别是当他成为村支书之后,更有机会为群众服务。觉得村民到镇子上买东西不方便,就想办法成立了代销店;觉得村民生火照明等方面条件艰苦,就远赴千里学习沼气技术;觉得村民农用家具购买维护不方便,就创办了铁业社……因为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因为他以民为本的情怀,他处处想着群众所想,实实在在的为群众解决一些迫切的生活需求,让他们生活劳动没有后顾之忧,不用为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从而有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智慧、更高的热情投入劳动之中。就像他十八大主政以来,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群众也有了更高的热情和动力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习总书记有着平凡朴实的境界,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高干子弟、一个城里人。他总是默默的努力着、奉献着,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农民,打坝、打井、办磨坊,无一不是把自己融入这个集体才能坚持干出的大事情。这也是基于他平凡朴实的思想境界,就是多年以后,当他以国家副主席的身份回到延安,当年他村支书的继任叫他副主席时,他亲切的说:随娃,你怎么也这样叫我呢?听起来简单的一句话,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一件事,反映出他平凡朴实的意识和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反映出一位大国领袖的风范。

习总书记有着勇于创新的担当。在那个年代,对一些东西的排斥性是很强的,当时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但是,为了给村民们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搞了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等等一些副业,尽管不营利,但很容易被扣帽子,有着很大的风险。但他敢于担当,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凭着一股闯劲,终于把这一件件事办成,使梁家河的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习总书记有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涯,可以说既是他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他作风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他的村支书继任者石春阳谈到的,关于近平给村民分粮食的事情,一方面说明他脑子灵活,但我觉得,更能体现出近平同志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关于给村子打坝的事情也是一样,既说明他认准的事情就能够坚持,也反映踏踏实实务实为民的品格。

习近平同志有着团结友爱的品格,与人相处总是平和朴实,总是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无论和村民还是知青都能团结有爱,平等相处。正是这种品格,他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信赖,使他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他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把村子治理的井井有条,带领梁家河的村民摆脱贫困。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有爱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的最有力的武器。习近平同志的这种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读完这本《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真是受益匪浅,掩卷沉思,品味着习总书记的精神,从中汲取营养,精神不觉振奋起来。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有执着的追求,正确的生活目标,才会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当回首往事,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023年校工会工作计划6篇

团委会竞选演讲稿7篇

自律会工作计划6篇

2023校工会工作计划推荐5篇

2023校工会工作计划7篇

初中班会演讲稿7篇

《你一定会听见的》读后感参考6篇

《你一定会听见的》读后感优秀7篇

2023分工会工作报告7篇

宿管会年度工作计划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182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