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篇范文网 >读后感

哲学课读后感最新6篇

及时写好读后感,能够加深同学们对名著剧情的分析,编辑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书上理论的领悟,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哲学课读后感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哲学课读后感最新6篇

哲学课读后感篇1

起初知道稻盛和夫,是他在2011年初以80多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巨额亏损的日航董事长,并在一年的时间内使日航扭亏为盈,这是他继京瓷、第二电信的极大成功后,再次续写经营之神的辉煌篇章。在稻盛看来,日航的成功重建,只是又一次验证了其"以心为本"、"利他主义"经营哲学的正确性,他强调必胜的理由无非是:正确的思想,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全本的《京瓷哲学》,对稻盛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感觉受益匪浅。因为稻盛的哲学实际上是对 "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正向解答,是在最根本和最广泛意义上的、对人生和经营原点的积极探索和阐述。并且他在书中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辅以诸多亲身经历的实例,用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芸芸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利他主义的正能量,可谓是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善莫大焉!

私以为,无论是作为原点的判断基准、作为核心的成功方程式、作为根干的经营理念,还是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的精神实质,道稻的哲学可以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阶段和所有方面。如果我们都能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稻盛的哲学,则我们必将可以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简言之,道稻从其50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经验,正印证了诚实、正直、勇敢和友善,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们能熟读此书,并从中获益!

哲学课读后感篇2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课读后感篇3

在学校号召下,有幸拜读了《中国哲学简史》,感触颇深,受益非浅。这之前,总感觉“哲学”是个很崇高的名词,是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中国哲学就是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先生用英文撰写并由其弟子赵复三先生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中国哲学殿堂厚重的大门,让我们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领略到中国哲学那浩瀚而深邃的智慧思想。李慎之先生有言,“如果说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或许能够说明该书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

对我们教师来说,学点哲学的意义更是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都要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所以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我们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学生打交道,有很多问题和事情,如果我们能够用哲学的观点来对待,其实就会容易很多。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明白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和促进。而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这里想重点谈谈与我们教师息息相关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不仅被历代的读书人称为“圣人”,而且在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孔子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但孔子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我们一直想了解:孔子本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这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能做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接近历史上本来的孔子,但同时,我们的认识又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永远值得人们重新研究的缘由所在。

孔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年少时地位卑贱,所以学会了很多卑下的事情。孔子曾经在鲁国当过管理粮草和牛羊的官吏。这是很小的事,但他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当他管理仓库的时候,“会计当而已矣”,很认真很仔细;他在做牛羊官的时候,牛羊很肥壮。这就说明孔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认真地做好,不眼高手底。这就是一个伟大人物的行事。

孔子一生非常勤奋地学习,从未间断,自“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没有间断过。他的学习态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同于现在的一些人以学习作为实现其他的目的的手段,学习是孔子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是培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象他讲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对知识产生一种乐趣。孔子一生就是这样的,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以说是对其一生的一种总结。孔子一生无所不学,但学无常师。在他一生的经历中,他曾向当时一个很小的诸侯国的人学习请教过历史文化问题,还曾专门跑到东周(今洛阳)问礼,据说还向老子问过礼。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

我想,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处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于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来说,如果我们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膨胀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一、我们要随时保持学习的心态,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21世纪是一个“学习、改变、创业”的世纪,在21世纪要征服别人,必须用知识。学习是储备知识的唯一途径,是给自己补充能量,先有输入,才能输出。成功是学习的过程。尤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过时的知识等于废料,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摄取能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生存下来,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学习是积累财富的过程,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二、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矛盾”可以理解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它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那我们就可以把解决问题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同样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也会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去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

哲学课读后感篇4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课读后感篇5

暑假伊始,在网上看到李镇西校长推荐了周国平先生的《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和《幸福的哲学》两本人文讲录集,周国平先生一直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每每读到他的文字,都能有一种洗涤心灵的静感。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幸福的哲学》,整个暑假我都沉浸在文字的幸福里。每读完一个关于“幸福”的讲座,合上书,都让我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心灵极度刺激的时代,如何保持好心灵的安宁和幸福。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平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平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周国平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

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多么细腻的父亲,我也已为人母,与孩子的朝夕相处,陪伴着她的成长,有过无奈,有过不耐烦,但正如周老师所言更多的是惊喜,是快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现在很多的大家给我们关于孩子的生命启迪,如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

?目送》,更有尹健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都是异曲同工的让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快乐。

周国平老师要求我们若要获得幸福也要学会阅读与写作,阅读能养心,能养生,还要加上养颜。一个人读不读书,你从他的面容就能看出。一个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东西,他有气质,读不读书气质就是不一样,从表情、神态、风度都会显示出来的。许多老学者老得非常美,让你惊叹人老了还可以这样光彩照人。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更是能够感同身受,每每听课之时,钦慕那些渊博之士,在他们背后的故事就是有着读书的情结,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阅读可以惠及子女。作为一名家长,如果你通过阅读拥有活泼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一定会给子女非常好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形成了家庭里的一种精神氛围。

幸福真的是一门哲学,它启迪的东西实在太多,关于生命的,人生的,教育的,文化的等等,社会生活都与之相关,但幸福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的困难,只是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是自己一直处于迷惘中,而无法定义自己的幸福。感知幸福,乐观生活,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

总之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就像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对话,读完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同时也感受其实现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周国平老师希望您能再写出有哲理性的书籍,宁静我们的心灵。

哲学课读后感篇6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

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

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的成分。当然了,在我们现今生活中,这种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问题,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释,而是通过反义或近义的方法,也许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解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会找到另一件东西,让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经》的后面部分,老子就用一个个例子和比喻,讲述了“道”的概念。还有,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做减法,去修养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鱼的哲学读后感7篇

十六课读后感6篇

2023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优秀6篇

观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作文6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2023800字6篇

2023学第一课读后感模板6篇

2023开学春季第一课观后感作文6篇

2023第一课读后感通用6篇

2023学第一课读后感参考6篇

读后感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推荐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051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