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篇范文网 >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篇

优秀的读后感也要建立在我们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写哦,想要一篇读后感写得有价值,就必须渗透文章内容,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1

全世界都知道国人做人做事都不够严谨,感觉中国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做出的产品个个都是艺术品,同一个人做产出的产品都是一个不同一个的,说明我们的规范性不够,不遵守规章和法律。直接的原因在于这几方面: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很多人从小到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良好教育,骨子里全是父辈或自己淘到的,缺少应有的自律。从我国提倡的“中庸之道”可以看出差不是很严重的现象。记得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中国人缺少美学”。就是不追求完美和细节,对待每件事都很粗糙,这主要是从小家教(伦理)没有做好引起的。

都说中国人很有人情味,其实真正了解中国人的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人的关心大多在五伦之内,对于外人嘛,那就很冷漠了;我们都有一家程度的自私、自我和自大。就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眼中只有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答案,说得直白点就是心态不对。同时官本位思想严重,也对别人(不熟悉的人)极不信(缺少最基本的信任),导致大家都很随意。很多老外都觉得中国很自由,究其原因是我们差不多的心理和不够严谨造成。有个留学生说过一段很有中国特色的话:“在中国的法律是纸老虎,你不理它,它就不理你;在我们西方法律是最严肃的,你不理它,警察就把你抓起来了。”道出了中西文化和做人做事风格的真谛,说白了就是我国当官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得过且过。

现在谈一下关于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的问题,中国的小孩都是宝,没有创造性和独立性,主要是没有家教,缺少伦理教育,从小生活在舒适的生活中,形成一种冷漠、封闭的个性,受不了别人的指责,也不主动去尊重长辈。中国的大人也从不帮忙教育别人的小孩子,其实教育小孩子是全社会的事。学校,中国的学校很粗放,教育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来,老师都是差不多先生,所以学生也就是差不多了,学校要求的是一种纪律,我们的老师的纪律性是不够的,可能同现在的义务教育有关,反正大家都是尽义务嘛,差不多算了;有时间可以到我们的初中以上的学校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企业,企业是一种规章,如果我们的企业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执行力,那按国人的逻辑很快一个正规化、标准化、程序化的企业也要不了多久成了差不多形企业,无法与同行进行竞争。社会,社会要求的是一种秩序,在大陆压根就是没有秩序可言,你看看过马路的人们、开车的部分司机就知道了。一个“乱”字了得。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从小没有家教(伦理),进化过程中没有纪律(学校),成长工作(企业)时不遵守规章,在社会中没有一种秩序意识。这样大家都缺少一种团结协作,缺少一种严谨正确的风气引导。

企业管理应该是严谨的,我们要去正确引导员工,让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规划和充满自信。同时公司的规章应是管理者代头去遵守,不应管理者的权力大于制度,这样容易产生负面作用,会导致上行下效,久了就会形成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滋生,最后就视若无睹了。

这就说明了我们这些差不多先生,做人做事都很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肯定是悲剧一场。

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后代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实事进行工作。

这个哲理生动的说明了差不多先生的悲哀,因为再差不多也有差距的,混淆是非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们通常要求过分完美,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必要的时候,这种心理会害人害已。虽然它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心理,但是过度的使用他不可取,对于我来说做出得要的数据时差不多会让公司或个人损失巨大,因为公司的产品和账务数据要求是严谨认真的。

事事差不多是惰性使然,如果有的细节或标准很容易做到却没有做到就不应该了,差不多其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有时付出的努力不同。

差不多并不适用于一切事物,因事物不同,相对方面就不同,差不多有时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成了悲剧。如果经常使用它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注意使用的时间和场合才行,要想做得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差不多的想法并不能让我们成功,还是严谨的态度比较重要,无论我们成功与否,改掉差不多的惰性也是一种成功,要严于律已。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2

今日,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我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我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当减分。文章最终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明白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负了自我的潜能。换句话说,仅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我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来就有出色的本事,却因为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我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我的工作做到自认为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仅有对自我要求严格,才能够避免自我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3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及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看到这里,我顿时眼前一亮,心中纳闷着:“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名气,令全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眼球便情不自禁往下文转着,才知此人姓差名不多,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只不过看得不很清楚,听得不很分明,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罢了!我差点笑出来,这差不多先生有五官和没五官根本就差不多,不愧为大文豪胡适笔下的人物形象。

差不多人如其名,常常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自他小时侯就如此,把红塘买成白糖,还理直气壮地辩论道:“红塘和白糖不就差不多吗?”我想既然买白糖,为啥不反买食盐呢?反正看上去不都差不多。他在学堂的时候,常常把陕西认为是山西,那么按他这样想莫斯科还不得成了墨西哥?还别说,或许他还真是这样认为的。长大后差不多先生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可他常常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掌柜为此狠狠骂他,谁料,他还义正言辞地说道:“‘千’字比‘十’字就多一撇,不是差不多吗?”既然他这样说,我想试问,难道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只有五十年吗,或是说一个中年人有三千岁。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还不得乱了套?其实在差不多先生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事,就连临死也不例外:

一次,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症,他的家人便去找医生,谁料招徕一个牛医,差不多先生心里想:“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都是医生,让他试试吧!”于是,这位牛医用医牛的方法给他治玻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他临死时,用一口气断断续续说:“活人与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差不多就……就好了,何……何必太认真呢?”

在我看来,差不多先生最终的悲惨命运绝非偶然。即使他没有丧命于牛医的手术刀下,将来也会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两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可以说差不多先生一生都是失败的,而他败就败在这个“差不多”中,可人们……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透,对事事都不计较,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尊称死去的他为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读到这里,我顿时愣住了,原来差不多先生只是万千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而已,而胡适也只不过是用放大镜去写照中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罢了。而我,刚开始竟可笑地认为差不多先生仅仅是胡适丰富的想象所缔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搞笑人物。我不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反而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明明是负面的,可人们还去赞赏,效仿……然而令人可悲的是……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句话又回荡在我的耳边,而它是那么的熟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4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妈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5

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尽管在季度通报、年度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等于没做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成就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中每一层都有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员工,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时,每一个人都差1%,这样一来,等任务传达到真正实施执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令人震惊的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抱怨,行动上已十分重视细节,为什么却看不到效果时,就要知道,其实我们在细节上,还远远没有做到位。主任平时经常也和我们说:“紧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紧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后做。”可是由于缺乏工作计划性,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导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较仓促,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工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职业形象,使自己日趋完美,坚决不做新时期的“差不多先生”,坚决抛弃“差不多”的恶习,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6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负了自己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来就有出色的潜质,却正因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认为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够避免自己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7

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计较,做事不是很严谨。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山西和陕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后就连给动物看病的汪医生他也认为和给人看病的王医生差不多,最终造成自己一命呜呼,临终时仍然没有悔悟,还说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后,居然有很多人视差不多先生为导师。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些事情做到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能不能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多和自己较一较真,和别人较一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细致的事做得更细。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完美,我们企业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自己才会越来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只有摒弃差不多先生的懒汉思想,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的精益求精,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供稿:连退分厂胡文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8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讲到日本,虽然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没有人不佩服他们做事的那种认真、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风。与之相比,中国人确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钱钟书传读后感1000字8篇

《名人传》读后感500字作文5篇

舒克和贝塔传读后感7篇

悟空传读后感400字5篇

名人传读后感400字作文6篇

《名人传》的读后感800字5篇

岳飞传读后感最新6篇

水浒读后感传600字推荐6篇

名人传读后感700字5篇

《名人传》的读后感600字优质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58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